1、四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九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
2、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一)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
3、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经典国学再现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
4、,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我是小助手地:领域。 道:道理,这里指根本道理。经:分析、研究。我是小翻译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生死的领域,国家存亡的根本道理,不能不慎重考察的。所以,要从五方面来研究,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条件,用来求得战事发展的形势。这五方面是:一是政策,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帅,五是制度。考考你的智慧1.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生死之地( )A.土地 B.领域 C.地点存亡之道( )A.方法 B.通道 C.道理2.解释句子:兵者,国之大事。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A.士兵是国家的大事。( ) B.战争是国家的大事。( )C.
5、战争是国家的事情,和普通百姓没有关系。 4. 孙子提到的研究战争的五个方面是哪五个?弘扬传统文化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战争对于一个国家的存亡很是重要,在中国的古代,战争的胜负很大方面是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杰出的将领,这就是古语所说的“三军易得,一将难求”。秦朝战将如云,蒙恬则是其中闪亮的将星。秦始皇扫六合时,蒙恬还只是军队里的小字辈,到灭燕国和齐国时,才发挥了他的领兵打仗的威力,。由于蒙恬曾长年在北方边境守卫,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这是很多长年征战中原的老将们所缺乏的,并且蒙恬还是秦军里最富有进攻精神和野战能力的将领。因此,当面对匈奴的一战,秦始皇英明地选择了他作为将领,领兵出征。而蒙恬也不负众望,率
6、领秦兵战车开路,上面装着许多努箭,发射起来密集如雨,然后安排步兵紧跟其后,横扫匈奴军队,一战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飞魄散。秦国只经此一战,就将匈奴重创,就连后来中原大乱,匈奴也不敢再深入汉境,不能不说蒙恬的震慑力的强大。(二)经典国学再现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我是小助手诡:欺诈、诡诈。利:贪婪。挠:骚扰。 我是小翻译战争用兵是一种诡诈的做法。所以,能打却要装做不能打;进攻却要装作撤退,要打近处却要装作要打远处,要想远离却要装作靠近。敌人贪婪就要
7、去引诱敌人,敌人混乱的时候就要去攻打它。敌人实力雄厚,就要防备它;敌人兵力强大,就要躲避它。敌人来势汹汹就去骚扰它,敌人轻视我们就更要让它骄傲。敌人精力充沛就要扰得它疲惫;敌人内部团结一致就要想法离间它们。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时候出兵。这是军事家得胜的方法,是不能事先制定的。考考你的智慧1.词语解释。诡: 利: 挠: 2.“兵者,诡道也。”是什么意思?3. 文章中说了几种用兵的计谋呢?4. 以前老师家长一直教育我们做人要诚信,可这里却说“兵者,诡道也。”你是怎么理解的呢?弘扬传统文化减灶退敌公元前342年,魏国的太子和大将庞涓率领十万大军,前去攻打韩国,韩国不敌,于是决定
8、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应了韩国的请求,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领五万精兵前去攻打魏国。军师孙膑是个善用计谋的人,他向主帅田忌献计说:“魏国军队凶猛强悍,自认为天下无敌,一向不把我们齐军放在眼里,我们何不将计就计,用减灶之计来迷惑他们,减少他们的防备,然后突发奇兵,消灭他们?”田忌认为这个计谋很好,可以实施,于是就采用了孙膑的方法。庞涓率领大军赶回魏国,准备消灭齐军。当他派侦察兵去侦察齐军的实力时,发现齐军第一天的驻守地留下了十万人的炉灶;第二天的驻守地留下了五万人的炉灶;第三天就只剩下三万人的了。庞涓得到这个情报后很高兴,他认为这是齐军害怕他们,一路撤退的时候,有很多的齐军偷跑了,不敢和他们打
9、仗。根据庞涓的分析,现在田忌大军肯定正在竭力向齐国退军,前面的驻军地址因该是马陵,于是,庞涓准备赶往马陵,给齐军一个毁灭性的打击。没成想,齐国的军师孙膑早已马陵此设下埋伏,利用马陵地区道路狭窄,地形险要的有利地形,把一点防备都没有的庞涓军队引入了埋伏圈。最后魏国大军被齐军打得落花流水,庞涓被迫拔剑自杀。这就是历史上很著名的减灶退敌的故事,齐军利用了诡道兵法,扰乱了魏军的判断,利用了魏军骄傲自大的心态,放松了他们的戒心,一举得胜了。参考答案(一)1.B C 2.战争,是国家的大事。 3. 4.研究战争要从政策、天时、地利、将帅和制度五个方面来考虑。(二)1.欺诈、诡诈。 小的利益。 骚扰。 2.战争用兵是一种诡诈的做法 3.文章中提到了11种用兵的计谋。 4.用兵是对敌人的,做人要诚信是对自己人的,所以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