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古诗三首 语文S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22847 上传时间:2025-11-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古诗三首 语文S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古诗三首 语文S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古诗三首 语文S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古诗三首 语文S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古诗三首 语文S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古诗三首 语文S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古诗三首 语文S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古诗三首 语文S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古诗三首 语文S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古诗三首教案深度解教材:这篇课文由三首描写秋景的古诗组成。望洞庭描写了诗人在月夜遥望洞庭湖的美景;菊花立意新颖,使人了解了诗人爱菊的原因是“此花开尽更无花”;枫桥夜泊则通过枫桥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情。学生在学习完这三首诗后,要能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画面,进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学生能够根据课文注释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但在情感上还难以体会。在授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词典和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全诗。同时借助图片或者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另外,可以启发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从而逐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知识与

2、能力:1、会认“螺、霜、寺”3个生字,会写“菊、舍、遍、渐、偏、霜、愁、眠、苏、寺”l0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古诗的意思,能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3、通过对古诗的理解,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重难点: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词典对古诗有整体理解,并借助图片或多媒体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法与学法推荐:教法:运用自学辅导教学法,理解古诗的意思;运用分组教学法,解决不懂的问题;运用创设情境法,让学生对古诗描写的情境

3、有所感悟。学法: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和注释,以及词典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合作学习法,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句子。师生齐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范读录音、生字卡片。学生:诗人的相关资料。课时巧安排:3课时。第一课吋课时目标:1、会认生字“螺”。2、理解望洞庭中诗句的意思,能从整体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画面。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1、教师播放洞庭湖美景的视频,配乐欣赏。(出示多幅月光下洞庭湖景色的图片,配乐洞庭秋月图)2、导入课题:同学们,刚才播放的风景美不美?这里就是湖南岳阳的洞庭湖。早在唐朝,这里的湖光山色就迷倒了一位大诗人。今

4、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去看看大诗人刘禹锡描写了怎样的洞庭湖美景。(板书课题:望洞庭)【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给学生以视听的双重享受,创造古诗教学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对洞庭湖美景产生兴趣,进而过渡到本课的教学。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的音。提示:潭(tn)、螺(lu)。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词典理解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向教师提问。课件出示古诗望洞庭,运用讲解法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秋月:指秋天皎洁的明月。湖光:指明月下清澈明净的湖水。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的,要磨了之后才会变得光亮。诗句是用来比喻诗人远望洞庭湖时,月下的湖面平静而朦胧,像是没有磨光的

5、铜镜。遥望:远望。白银盘:喻指月光照射下平静的湖水。3、学生组成小组,根据对词语的理解讨论古诗的意思。小组派代表发言,简述古诗的意思。教师明确:秋夜,皎洁的月光与清澈明净的湖水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湖面上一点儿风也没有,朦朦胧胧的湖面好像是一面没有磨光亮的铜镜。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青翠无比,湖水清澈明净,远远望去,就如同在银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惹人喜爱。4、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评价。【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和点拨指导,使学生掌握古诗的意思。三、重点探究,启发想象。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读古诗: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三处比喻,请找出来,说一说诗人分别把什么比喻成

6、了什么。学生自读古诗,思考问题。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对学生进行点拨式指导。引导学生找出三处比喻:“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点拨:从课文插图不难看出诗人的观察时间是晚上,月光照射下的湖面会显得很模糊,所以诗人把湖面比喻成没有磨光亮的铜镜。另外,诗人还把湖面比喻成了白银盘,把青山比喻成了青螺。(板书:比喻)2、教师利用课文插图启发学生想象。(1)引导: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当我们乘着小舟荡漾在夜晚的洞庭湖,我们会看到月亮就像洞庭湖水就像我们的心情是我们不由得轻轻哼起了歌(2)思考:诗人能描绘出如此美丽的景色,说明诗人饱含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教师归纳:诗人对祖国山水十分热爱。(教师也可以

7、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句诗句里描写的哪处景色。)(板书:对祖国山水的热爱)【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古诗,使学生的朗读更有目的性;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更能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使其联想到古诗所描写的画面,从而理解古诗内容和意境。四、指导朗读,划分节奏。1、教师播放望洞庭的范读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纠正自己读错的地方。2、教师指导学生划分出朗读的节奏。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元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3、要求学生根据朗读节奏练习朗读。4、教师指名朗读,对读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设计意图】采用范读和练读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使学生能轻松掌握古诗的朗读节奏。五、课堂

8、小结。1、教师小结:学习了刘禹锡的这首古诗后,大家有没有觉得月夜的洞庭湖的景色很美丽?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去洞庭湖游览一番,感受这美景。2、布置作业:背诵望洞庭,同桌互查互背。六、随堂练习。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第一课时作业设计填空。望洞庭的作者是_代诗人_,诗句的后两句是:_,_。这两句诗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整首诗表达了诗人_之情。答案:唐 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 对祖国山水的热爱第二课吋课吋目标:1、会写“菊、舍、遍、渐、偏”5个生字。2、理解古诗菊花的意思,能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画面。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体会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和

9、赞美之情。教学过程: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1、教师指名背诵望洞庭,并说说古诗的意思。2、教师出示菊花满院绽放的图片,导入新课:暖春有娇艳欲滴的桃花;炎夏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深秋时节,天气变凉,百花凋零,但是仍然有一种花选择在这个季节怒放,那就是菊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元稹的诗作菊花。(板书课题:菊花)【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受;运用对比法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1、学生自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把生字读准。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菊:中间的“米”字要写得紧凑一些。舍:第一笔撇和第二笔捺要写得舒展些。遍:最后一笔要向右伸

10、。渐:“车”字与“斤”字所占的比例要匀称。偏:要按照左窄右宽的比例来写。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理解古诗。教师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可对学生的表达作适当补充)。古诗的意思: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像陶渊明的家一样。(诗人)绕着篱笆欣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渐渐地偏西。不是因为在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看的花了。【设计意图】教师重点指导要求会写的生字,使学生能针对自己存在的书写问题进行纠正:运用讨论交流的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三、重点探讨,引导想象。1、出示问题:古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了什么情景?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触?学生带着问题朗读

11、古诗,组成小组讨论问题。教师指小组代表回答:古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句主要描写了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板书:秋丛绕舍、遍绕篱边、偏爱菊)2、教师播放古诗菊花的视频,出示包含菊花诗句大意的介绍并配以相关画面,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看、所听来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教师明确诗人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古诗,使学生的朗读更有目的性;运用视频来启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诗境。四、指导朗读,划分节奏。1、教师播放菊花的范读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纠正自己读错的地方。2、教师指导学生划分出朗读的节奏。秋丛绕舍似陶

12、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3、要求学生根据朗读节奏练习朗读,指名朗读,对读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4、指导背诵。【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划分出朗读节奏,提高学生朗读古诗的水平。五、课堂小结。教师小结:百花多在温暖的季节盛开,菊花偏偏不畏风霜,诗人喜欢菊花的原因也正是如此。读了诗作后,你是不是也喜爱上了菊花?希望同学们能带着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去朗读、背诵古诗,做一个能吟善诵的小诗人!六、随堂练习。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第二课时作业设计填空。菊花的作者是_代诗人_,诗句的前两句是_,_。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_。(写诗句)答案: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

13、日渐斜 此花开尽更无花第三课吋课吋目标:1、会写“霜、愁、眠、苏、寺”5个生字。2、理解古诗枫桥夜泊的意思,能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画面。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体会诗人孤独、忧愁的情怀。教学过程: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1、教师指名背诵望洞庭菊花,再说说这两首古诗的意思。2、导入新课:领略了秋夜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又欣赏了秋菊怒放的美景,今天,我们来看看唐朝大诗人张继描写的深秋江边的景色。(板书课题:枫桥夜泊)【设计意图】采用提问法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采用类比法导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古诗的课堂氛围中。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1、学生自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把

14、生字和多音字读准。2、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霜:上下等宽。愁:下半部分的“心”字不要和上半部分的“秋”字过于分散,要写得紧凑。眠:左窄右宽,最后一笔斜钩要写得舒展些。苏:下半部分的“办”字不要宽于上半部分的“艹”。寺:上宽下窄。3、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理解古诗,不懂的词语可向教师提问。对:相对,面对。愁:忧愁,愁闷。姑苏:今江苏苏州,旧名姑苏,因有一座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苏州城西的一座寺院。夜半:半夜。到:这里是传到的意思。4、学生组成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教师明确诗句的意思: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叫着,寒霜弥漫夜空。(诗人)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

15、,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眠。半夜里,姑苏城外寒山寺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解决字词问题,并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诗句大意,从而锻炼他们独立理解古诗的能力。三、重点探讨,引导想象。1、思考:古诗前两句都描写了哪些景物?从诗句的后两句中你听到了什么?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2、学生听完录音后,小组交流问题。指名回答,教师归纳:古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月亮、乌鸦、寒霜、江枫、渔火(板书: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从后两句听到了半夜寒山寺敲钟的声音。(板书:钟声)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进行想象:寒霜满天的秋夜,诗人看着茫茫江面上的点点渔火,听到了

16、半夜的钟声,想到了自己的故乡和亲人,此时,诗人有怎样的感受?教师明确:诗人感到孤独、忧愁。(板书:孤独、忧愁)【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观察插图边思考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画面,从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四、指导朗读,划分节奏。1、教师播放枫桥夜泊的范读录音,学生仔细听,纠正自己读错的地方。2、指导学生划分出朗读的节奏。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3、学生根据朗读节奏练习朗读,教师指名朗读。4、同桌互背,指名背诵。【设计意图】采用播放录音和划分节奏相结合的方法,从读音和节奏两方面提高学生朗读古诗的水平。五、课堂小结。教师小结:洞庭湖的湖水清澈明净,青山

17、翠绿;秋菊绕着房屋一丛丛地绽放;深秋的江边一派让人感到忧愁、孤独的景象读了诗人描写的这么多美景,同学们是不是被诗人的才华所折服了呢?其实,描写秋景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能多多搜集,多多积累。六、随堂练习。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板书设计古诗三首 潭面无风镜未磨 望洞庭 比喻 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白银盘里一青螺 秋丛绕舍 菊花 边绕篱边 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 偏爱菊 月落 江枫 枫桥夜泊 乌啼 渔火 孤独、忧愁 霜满天 钟声第三课时作业设计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

18、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填空。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

19、,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枫桥夜泊的作者是_代诗人_,诗句表达了诗人_的心情。答案:唐 张继 孤独、忧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