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重阳节的传说语文S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22810 上传时间:2025-11-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重阳节的传说语文S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重阳节的传说语文S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重阳节的传说语文S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重阳节的传说“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2、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现在哪位同学能背诵,并告诉大家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

3、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板书:重阳节的传说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新课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浓厚。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2)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3)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4)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多读课文

4、,教师在课上给足时间,每次读书应明确要求,注意读的质量。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三、指导认字和写字 (1)屏显本课的生字。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3)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交流“妻、拜、勤、瓶、侵、袭”这6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4)学生练习写5个生字、3个词语;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四、语文实践活动:调查访问

5、: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五、作业:写生字抄词,熟读课文 第2课时 一、复习引入 默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拜师学艺斩妖除魔纪念桓景 二、深入研读 1.指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2.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 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桓景拜师学艺历尽了艰辛,

6、可见他为民除害的决心多么坚定。 出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 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读写结合,既理解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学习传说故事的写作特点,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基础。从写作角度说,传说故事多半是口头流传的,要求便于记忆,所以多用反复、对比、重叠等修辞方法,使故事情节在反复、对比中产生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艺术魅力。学生在表达时不用告诉他们这些内容,能模仿上文去说就可以了。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

7、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3.过渡:桓景一心为民除害,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又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4.学习第二部分:出示灯片 思考题:桓景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 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2)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简单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汇报,理解重点: (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

8、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联系上文理解桓景按照师父的办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备。 (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桓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的精神,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学生对桓景为民除害的敬佩之情。 三、总结课文 1.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2.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可以用上“因为所以”。 3.说说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四、布置作业 1.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课本中的民间故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