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24给予是快乐的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饶有兴趣”、“宽裕”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能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入情入境地朗读文中的对话部分。4 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教学重点能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入情入境地朗读文中的对话部分教具学具Ppt教学流程设计理念集体智慧一、师生对话,初读解题1同学们,在生活中什么事让你感到快乐?
2、 2小结:是的,我们得到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往往很快乐。但有一种快乐不是来自于物质的获得,而是人精神上的愉悦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我想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大家一定会获得另一种快乐。3揭题,指名读课题:给予是快乐的(正音:给予jy 理解词义)。齐读课题。1给予为什么会快乐呢?认真读读课文,读准字音,努力把课文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都给予了别人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2检查反馈(1)大家在读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难读的段落?(交流,抽读,正音。相机理解:饶有兴趣、宽裕)(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都给予别人什么?根据回答板书:哥哥 保罗
3、男孩 弟弟三、精读课文,感受快乐(一)感受获得的快乐1(指着板书)保罗、男孩、弟弟都得到了别人所给予的东西,他们快乐吗?再一次读读课文,你是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划出相关语句。2交流讨论、体味语言文字,教师于交流中指导学生朗读。(根据学生需要,随机出示学习内容)【设计意图】本设计在充分考虑学生感知现实的基础上,又拟定了一个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随时调整的框架,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与思维活动空间,启发学生先从“获得”的层面去体验、感受快乐。为下文对“给予”的体悟打下伏笔。(二)感受给予的快乐1文中有没有写弟弟的快乐?但他的快乐你感觉到了吗?(感受到了)2他的快乐又是是谁给予的?(小男孩和保罗)
4、师:获得时是那样的快乐,给予时他们快乐吗?让我们再仔细地来研读文本:(小组合作,集体交流。并根据学生需要,随机出示学习内容)(1)男孩快乐(重点研读以下三个句子)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小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2)保罗快乐(三)分角色朗读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目睹这感人的一幕,为小弟弟高兴,为小男孩、为保罗感动。(指导朗读:指名读、男女生读。指导读出小男孩的自信、自强及对弟弟的关爱之情,
5、读出保罗的情感变化。)【设计意图】按照课程标准,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体验,在读中揣摩、感悟、体会语言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思维,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应拘泥于教材对材料展现的逻辑顺序,以及结果分析展开教学过程。因此,以这一材料为载体,以“读品、读思、读悟”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感悟和表达快乐的意蕴,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读书能力)得到多方面的提升。四、合理想象,感悟主题1圣诞夜的夜晚流光异彩、熠熠生辉,美丽的圣诞树上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圣诞音乐在每个人耳边尽情流淌,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街道。看
6、着车窗外的一切,车内的男孩、弟弟、保罗会想些什么呢?选择其中的一个说说。(交流)2是啊,分享是快乐的。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乐于奉献,人生才会美好充实。(出示、齐读)“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点题)五、拓展升华,深化主题轻声读读给,永远比拿快乐(见课文中的阅读链接),说说短文讲了什么事?“给,永远比拿快乐”,读了短文后你对高尔基的这句话又是怎么理解的呢?是啊,给,永远比拿快乐,那么你有过因帮助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出示)我也曾因为而感到快乐。(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然后交流)给予是快乐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了这样难忘的一课。在我们的实际生活
7、当中,我们也不时地体会到这种给予的快乐,它就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只搀扶的手臂,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份慷慨的爱心。【设计意图】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精神,根据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而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凸现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教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处理,短文和诗歌的补充,使学习内容得到合理的升华,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新的学习信息与已有经验的耦合,并实现了思维的内化、情意的激发。努力使“教师执行”的课程转变为“学生经验”的课程,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落实。六、作业自选厅1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同学们,你会为自己留什么作业?(在学生充分交流的
8、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类、引导)常规性作业: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到小组长那儿过关。同桌之间互相背诵课文。拓展阅读每个同学到课外找相同主题的文章阅读。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
9、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举行读书展示活动,把课外找到的相同主题的文章进行交流。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课外搜集“给予是快乐的”名人
10、名言。三、实践作业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今后,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把一切好
11、的东西都给予他们。今后的生活中,向文中的保罗、小男孩学习。2最好的作业就是永远记住这世间最美好的语言“给予是快乐的”,向文中的小男孩、保罗学习,共同播撒爱心,赢得真正的幸福。本设计着眼与对文本含蕴的充分挖掘,以“在生活中什么事让你感到快乐?”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为学习起点和重组学习内容的主线,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维。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本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过好“认读关”是“学习主题构建”的良好前奏,先让学生扫清生字词障碍,读通、读顺全文;然后再经历“学生与文本初步的对话”,通过对全文人物的链接,达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以“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都给予别人什么?”为切入点,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板书,提纲挈领,凸现教学目标,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导行作用。本环节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交流,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重新“激活”,与学生经验世界沟通。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再次点击“中心”,收到画龙点睛的功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