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说话的灯教学目标:1.在阅读过程中,能较熟练地借助拼音认识本课“灯、吗、还、呢、车、往、工、作、告、诉、定”等十个生字;认识部首“”(双人旁);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汉字“往、工”。2.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出提醒别人的语气。3.了解灯除了照明,还有各种用途,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4.能当众用规范、连贯的话把一些灯的作用说清楚。教学重难点:1.正确掌握“往、告、诉、定”四个生字的字形。2.当众用规范、连贯的话把一些灯的作用说清楚。教学准备:教师方面的准备:录音机、课文录音、生字卡片、小黑板或投影片(3句句子)、图片(各种灯、小白兔)学生方面的准备:了解一些灯。教学
2、过程:一、揭示课题出示图片,说一说:这些是什么灯?日光灯、台灯、吊灯、红绿灯、汽车头(尾)灯、航标灯过渡:灯有什么作用?出示句子:你知道吗?灯除了照明,还会说话呢!随机学习生字“灯”、“吗”、 “呢”。出示课题:会说话的灯说明:展示的图片是从学生熟悉的灯到有一定特殊用途不大常见的灯,让学生说说名称。对知识面广、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引导说出这种灯的用途,既体现了分层教学,又可从学生所说的用处中归纳、理解“照明”这个较书面化的词语。结合句子来学习生字“灯”、“吗”、“呢”,旨在分散学习本课一部分生字。识字教学要体现老师对不同的字有不同的侧重点的指导。比如结合字形适当地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义:灯能照明,
3、为什么它是火字旁的呢?对“吗、呢”二字,让学生知道和“吧、呀”一样用在句子末尾表示一定的语气即可。二、学习课文及生字1.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过渡:灯会说话,觉得奇怪吗?它会说些什么呢?认真听录音。集体交流。说明:这篇课文的题目很有趣,教师可以儿童化的语言来揭示课题,并带着一份神秘感说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为切入口,让学生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2.自由轻声读课文,独立学习生字。轻声读课文,圈出生字和生字带出的词语。出示生字、词语,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往:认识部首“”(双人旁)。提醒“诉”最后一点不要漏,“告”上面的一竖不出头。书空“定”。说明:学习生字时,
4、不要脱离词语这一环境,既可巩固已学过的生字,又可积累词语。3.听录音,学习课文。(1)边听边记:什么灯说了什么话?(2)交流,随机出示句子,指导读出提醒别人的语气。马路上的红灯亮了,好像告诉大家说:“快停下来,现在不能走!”汽车的方向灯一闪一闪,那是在对人们说:“小心!我要拐弯啦!”说明:这里安排了两次听录音,而且都有着不同的听的要求:一听录音,初步感知全文;二听录音,则重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积累语言。4.读2、3两小节学着用说话的方式说说绿灯和灯塔分别会说些什么。5.出示第4节,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说明:以课文未展开写的内容为抓手,让学生模仿说话,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语
5、言实践。三、说话训练出示课后四幅图,认一认图上画的各是什么灯。指导说话:你听懂它们说的话了吗?(可以用叙述的语气说内容,对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则引导用说话的方式表达)拓展练习:你还知道什么灯?你觉得它在对人们说什么?说明:由于“读”的第一句句子不是课文中的原句,而是根据红灯的作用以说话的方式来表达的,结合课文最后一小节的学习,紧接着安排课后练习“说”的内容,有水到渠成的效果。有了前面“读”中两个句子及扩展说的铺垫,加上儿童善于运用对话式的语言,让学生展开想象说,学生说话的热情会更高。表达时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可以给几个句式让学生选择,如“_告诉我们_”,“什么灯亮了是在说_”,“我知道什么灯是
6、用来做什么的”等。四、复习巩固一字开花。用“灯”作花心扩词。圈出课文中带“灯”字的词语。练习用“灯”再扩词。用“工” 作花心扩词。给小白兔找朋友。出示两排小白兔,每只小白兔身上写有一个字,分别为:到 道 住 往 工 公知 来 房 来 园 人请帮助小白兔找伙伴后,再读一读伙伴的名字。说明:游戏是孩子的最爱。在第一个游戏中,“灯、工”两个生字都是常用字,用扩词的方式使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巩固生字。课文中,带“灯”字的词语很多,用圈词、扩词帮助学生积累。第二个游戏的目的是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区别同音字或形近字,提高学生辨析能力。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
7、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五、描描写写书空“往、工”。指导描写。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
8、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说明:“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
9、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指导描写时应带领学生分析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比例,左窄右宽。重点可引导学生找出在横、竖中线上明显位置的笔画,再描写,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