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课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3交换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学习1、2自然段。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教学难点 交换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导入: 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了。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板书:长城) 2读文,初步了解长城的样子和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 3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 1)嘉ji 峪y 屯tn 魄p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
2、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气魄 凝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的是书中哪一幅图的内容?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图 1 远看 气势雄伟 (投影书上第一幅图 打出字幕:远看) 2看图,图中有哪些景物?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连绵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龙。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体数据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山岭之险,我国古代建筑长城的气势如此磅礴! 出示板书: (
3、此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对比,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东西相距 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从而体会长城之长。)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段,对照第二幅图读文,图中都有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出示图像,由第一幅图向近景推近,转换为第二幅图) 出示板书: 2指名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特点描述的特点。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
4、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四、作业 1朗读1、2自然段。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2熟读3、4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