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百花园四第一课时 语海畅游、积少成多和阅读平台【学习目标】1.通过巧记成语的训练,了解汉语词汇的丰富性,掌握一些记忆成语的方法,激发积累成语的兴趣。2.通过词句训练,体会如何使句子意思表达得更具体、形象、准确。3.阅读短文,感受大理独特的自然风光,巩固单元专题训练。【重点难点】认真品读短文,了解短文介绍了大理哪些独特的风光,领略各种风光的特色。巩固单元专题训练。【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师)【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今天,又到了游玩“语文百花园”的时间。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语文百花园”,去畅游知识的海洋,游览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大理,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百花园四”。二、学习“语海畅
2、游”1.巧记成语。(1)自由读题中有八个成语,从中你发现了什么?(2)再读这些成语,想想每个成语的意思,不懂的可借助成语词典或请教同学。(3)你是怎样记住这些“风”字打头的成语的?想好了,和同学们交流,比比谁的办法巧。(4)采用你认为最巧妙的方法记住这些成语,比比谁记得又快又好。2.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想象句子描绘的画面。(1)自由读,把句子读通顺,读准确。(2)说说这两个句子分别主要写了什么。(3)再读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作用,互相交流。(4)听教师朗读句子,闭眼想象句子描绘的画面,再向大家介绍你“看”到了什么。来源:学&科&网Z&X&X&K三、学习“积少成多”1.读读背背
3、。(1)学生自由读古诗乐游原,熟读成诵。(2)合作交流,了解诗意。(3)互读互背。2.我的采集本(可配合台湾蝴蝶甲天下学习)。四、学习“阅读平台”1.展示有关大理风光的课件(图片),激发阅读兴趣。2.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把短文读通顺,并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四人小组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3.教师引导点拨。(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云南大理的独特风光?(2)文中介绍的这几个地方各有什么特点?4.把你喜欢的句子抄在采集本上。来源:第二课时 能说会道【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什么是辩论,怎么辩论和辩论应注意的问题。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资料、快速反馈信息的能力,提高说话技巧。【重点难点】学会根据自己
4、的观点,调查、搜集资料,辩论时要用事实说话,表达观点要鲜明。来源:学.科.网【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师)【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交流欲望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感受到大自然里的小鸟、野草、蝴蝶都是那么的可爱,它们美化了我们的环境。我们现实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下面,我们用辩论会的形式,把你的观点和了解到的事实材料与同学们交流。相信大家一定会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二、明确辩论会的要求1.在你的印象中,辩论会是什么样的?2.师生合作梳理,提出要求:(1)辩论双方(正方、反方)要有自己的观点。(2)辩论时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用事实来说明。(3)辩论时要以事实、
5、事理服人。全班分大组,每组持相同观点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推荐组长,集中资料,分工合作。3.进行辩论。(1)展示观点。(分别持牌:“正方”“反方”。)(2)按要求展开辩论。4.确定胜负方,评“最佳小辩手”。5.教师小结,颁奖。第三课时 笔下生辉【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资料、快速反馈信息的能力,提高写作技巧。2.在辩论会的基础上,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写出自己的感受。 【重点难点】把学生在辩论会上说到的、自己感触最深的事写下来,表达自己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师)【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辩论会,用调查了解到的大量事实,把自己对现
6、实生活环境变好或变坏的观点展示出来。这节课,我们要把辩论会上说到的、自己感触最深的事写下来,表达自己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
7、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二、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来源:ZXXK1.读文本“笔下生辉”部分。2.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教师相机提出习作要求。3.你准备写哪方面的内容,怎样写?思考后与同学交流。三、学生自由写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四、互相交流,互提修改意见五、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在班中点评来源: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
8、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六、把修改好的文章抄一抄,自读欣赏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