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反思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225317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思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反思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反思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反思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反思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反思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反思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反思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反思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新课程改革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新课程教学令人耳目一新,充满了生命活力。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回首许多教师的传统教学与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也发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误区,其中既有认识方面的问题,也有实际操作方面的问题。误区之一:课程改革就是换一套教科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一标多本”(一个课程标准多个版本教材)的逐步实施,人们发现,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教材在呈现出百花齐放局面的同时,教材”新陈代谢”的速度

2、也有加快的趋势。从义务教育教材的使用到高中教材的更替,近年来,中学化学新教材的培训几乎没有停过,这次课程改革的实施也不例外,于是有些教师认为课程改革只是和以前一样,换一套教材而已。那么,这次课程改革真的仅仅是换一套教材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等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就学科教师而言,需要学习钻研的也不仅仅是一套新的教材,新的教育观念需要我们理解和确立,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我们熟悉和钻研,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我们领悟,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探索,新的教学技能需要我们掌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

3、课程改革的目标。误区之二:只要探究,不要接受长期以来,中学教学主要采用“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学习内容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应用”,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只是创设一些特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并在收集各种证据的基础上证实假设,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因此,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是相互对立的,新课程教学应倡导探究性学习,抛弃接受式学习。乍看起来,这种观点似乎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实际

4、上,它割裂了两种学习方式在实践中的联系,其结果必然是轻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的放任自流,容易引起教学上的混乱。学习心理研究表明,人们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两种方式:接受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其中接受式学习是人们通过阅读、倾听与研究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掌握方法和形成观念,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人们可以通过继承、接受前人和他人的认识成果而加速自身的认识发展过程。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次课程改革之所以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其目的就在于改变过去单一、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究性学习、体验

5、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个性,更充满活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指出接受学习既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有意义的,而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中,学生要经过积极思考,才能在新知与旧知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而这个过程便有学生的能动作用,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探究的因素或体现出一定的探究性。奥苏伯尔的研究表明,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并不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学习,从接受学习到完全的探究学习,还存在着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学习,而实际上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式的,而不是突发式的,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从事探究学习,它的发展是一种从“扶”到“放”的过程,因此,只强调两者的对立面而忽视二者的联系,

6、是一种违反教育实际的静止的探究学习观,承认在理论上有区别,在实践中相联系,尽量接受学习中挖掘探究的因素,尽量去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的探究,才是辨证的探究教学观。误区之三:重视探究过程,忽视学习结果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受一些名家名言的误导造成观念上的偏差。另一方面是探究的重点和方向没有设计清晰,造成课堂探究时间不够集中,不宽余,探究结果来不及分析推理,只好不了了之。知识是探究的前提,方法融于知识之中。任何探究活动都建立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在一定的概念原理指导下,观察现象,形成问题。进行思考推理,使科学理论(探究结果)在探究中步步逼近真理。没有结果

7、便没有科学的进步。我们说探究是一种过程,只是要人们以动态的观点去看待结果,而不是说探究可以脱离现有知识去建“空中楼阁”。每一次的探究结果都是下一次探究的基础,环环相扣,逐渐形成学生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策略体系。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特点,也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总目标。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对每堂课的探究内容适当取舍,保证时间用于重点内容核心问题的探究。这样才能有序,有始有终,保证围绕某一核心点探究的完整性,这应该成为课堂探究教学设计的努力目标。而不能探究到哪儿算哪儿,不了了之。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是一

8、条规律性的教学要求,方法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只能融于知识的教学之中,没有知识,探究就失去了着陆点,因此,既重过程又重结果,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生探究技能的发展要以所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基础,才是对探究教学的正确理解。误区之四:过分注重学生主体作用,忽略教师主导作用传统的中小学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缺乏民主、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我们称之为主导型教学。而新课改下,有的教师却矫枉过正,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过分追求以学生为主体,称之为主体性教学,结果却本末倒置。真正好的教学,并不是两种孤立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主导性教学与主体性教学二者

9、有机的、完美的结合,是教师为了营造合适的氛围而适当地运用各种方法的教学,教师的主导一定要适时,关键,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误区之五:小组学习等同于合作学习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它的外显形式经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然而,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自然就会合作。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只是简单地让五六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布置一下学习任务,要求小组完成,既不指导学生如何与其他成员合作、交流,也不注意监控学生在小组中的交往、

10、互动情况。结果,学生在小组内仍然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而且在许多小组合作学习时,总有部分学生无所事事,或者做些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只关注小组活动的结果,而对各小组活动的过程,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不太重视和关心,使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合作学习应有的作用。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

11、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因此,有关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师应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的频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过程和本质,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家工作的方式和形式,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我们不能只注重了形式却丢掉了内涵。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

12、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