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兵 车 行杜 甫古代诗歌的一种文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说。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行:听、读诗歌,体会萦绕整诗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把握文意,并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1、送别场面2、征夫控诉3、悲惨生活天怒人怨“行人但云点行频”、“武皇开边意未已”1、描绘送别场面的是从哪句到哪句?第一段。2、这个场面有什么特点?悲惨赏析: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动作细节描写:连续的四个动作,“牵、顿、拦、哭”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
2、细腻入微,写出了亲人之间不忍相离却又不得不相离的不舍和无奈。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夸张的修辞手法: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3、这个送别场面为何如此悲惨?频繁地点名强行征调壮丁。超期服役田园荒废非人待遇死伤无数生男反是生女好白骨苍苍鬼哭恨连年征兵急催租通过行人的回答申诉,点行频给百姓带来了哪些不幸和灾难?请思考: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统治者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主旨句 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再读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为人秉承了圣人之道,讲求“仁”,站在人民
3、的立场上说话,因此又被称为“诗圣”。其诗作反映现实,立足社会,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杜甫生平简介 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漫游时期,扩大了眼界,结识李白。望岳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十年困守,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陷贼与为官(任左拾遗)时期(756-759)45-48岁安史之乱,目睹京城荒凉,朝廷腐败,创作达到现实主义高峰。春望“三吏”、“三别”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成都浣花溪建草堂,过了一段安定时光,严武给予他很大帮助,后友人去世,漂泊不定的生活和疾病折磨着他,晚年过
4、得凄惨悲凉。770年冬,死在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享年59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后来,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
5、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上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深,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他看到最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写下了兵车行和前出塞;他看到了唐玄宗和杨氏姐妹的荒淫无度的生活,写下了丽人行。而在天宝十四载(755)岁末(安史之乱前夕)写成的传世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了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志着诗人创作上一个全新时期的到来他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写作背景: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痢,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主题:本诗通过描绘壮丁与家人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借役夫的话,诉说了人民的痛苦与愤恨,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行。再听朗读,体会萦绕整诗的感情基调。怨、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