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古典诗歌中意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过程与方法: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优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树立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 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坼”“浮”字妙处,探究诗人在本诗中表达的复杂感情。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建筑精巧,雄伟壮丽的岳阳楼,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这样的句子,范仲淹这里所说的“前人”里就有一个杜甫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杜甫描写岳阳楼的诗歌登岳阳楼。 二、整体感知1、首次朗读,感知诗歌意象及其特点。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疏通诗意,初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3、再读诗歌三、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知人论世: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两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这时杜甫身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离去世只有两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
3、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1、“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昔闻:渴望向往已久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2、赏析“坼”“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
4、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 情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4、第五、六句写什么?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5、第七、八句写什么?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
5、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6、三读诗歌朗读指导: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
6、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四、 小结此诗为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而作。前四句描绘了洞庭湖的雄伟壮阔之景,气势磅礴。后四句转入抒情:亲朋音讯阻绝,老病孤舟为伴,突出了自己坎坷的遭遇,身世的凄凉,又由己推及国家,由家事延伸至国事,深化了诗歌主题,诗人的忧国之心跃然纸上。 五、 比较赏析,合作探究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创作背景】 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探究:请将杜
7、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诗境: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去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的不同 艺术风格: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
8、概括李白这首诗,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六、 课堂小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家国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七、 作业 阅读下面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八、 板书 登 赏洞庭雄浑壮阔景 岳 阳 叙身世飘零孤苦 情 楼 忧国事忧国伤时 - 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