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9 劝学 (2)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20975 上传时间:2025-11-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9 劝学 (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9 劝学 (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9 劝学 (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9 劝学 (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9 劝学 (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劝学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劝学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聆听其中济世忠告,借鉴古人的议论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鉴于文言文读的训练重点是读准字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严抓学生读准字音的训练和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外,另外结合本册书的“表达交流”模块中的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来讲,可以为学生就如何选取理论角度,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提供典型的说理材料。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2背诵全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强、假、闻、”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于、而”等文言

2、虚词。3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4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二)方法与过程: 1结合江西教育出版社高中达标训练之全程设计语文必修三,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2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3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的认识,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及明白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三、教学重点: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2.把握文章行文脉络。四、教学难点:1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

3、读中正字正音、辨词析句、疏理文意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五、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结合全程设计以及课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齐背三字经的前面几句内容,进而由“人之初 性本善”的句子引出荀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性本恶”。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到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的学习环节中来。(二)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战国末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 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即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善人性的恶 所以他很重视教育的 作用,强调教育的功能,他的思想体现在荀子一书中。 荀子是后人为其编,大部分是荀子的作品。(共32篇,前26篇为荀子

4、所作。)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比喻排比,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三)课文学习 1.解题:“劝”:劝勉。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弥补自身不足,完善自己。 2、全班齐读课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处。 3、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全文的文眼。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4、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讲解第2段。 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中绳:合乎拉直

5、的墨线輮:使弯曲 规:测圆之器 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虽:即使 有:通“又” 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挺: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受绳:经墨线量过 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就:动词,靠近,接近 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参:验,检查 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知:通“智”,智慧 过:过错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加工 冷冻 明确:蓝青 水冰 胜于 寒于 輮 绳 砺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

6、,本段可以分层: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5、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须臾:片刻 跂:提起脚后跟 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彰:明显,显著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利用 舆:车 利足:脚步快 致:达到 能水:指游水,能,

7、动词 绝:渡 生:通“性”,资质,禀赋 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四)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2、结合优化设计提供的相关材料及

8、本文所体现的观点,了解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

9、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设喻的运用。 提示: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 (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

10、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结合自身实际,总结在学习上的经验和教训。(七)板书设计(重在明白行文脉络):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拓展自己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正反对比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注重积累贵在坚持用心专一七、教学反思:劝学说理性很强的名篇,但文章以喻代议、内容生动、寓意丰富,所以在讲析时不能以理说理,否则易流于说教,为学生厌倦。这个教学设计的实践使我真切地感受到,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寓教于乐,趣味生动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不易,所以我在讲解的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借助资料书的情况下,着重讲解几个重点难句,做到重难点层次分明,让学生读读背背,使课堂节奏缓急有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做到的真正的寓教于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