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有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没有什么鸿篇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九州四海因他而统一,寰球世界也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历史的风尘卷走了他的身躯,却沉淀了他不朽的儒学。他不患得,也不患失。他是真正的智者和勇者,是历史中永不磨灭的学者楷模。华夏思想智慧的源泉中华传统文化的先师至圣孔子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海尔老总案头常备着两本书:论语、孙子兵法增长见识 开启智慧 涵养德行 砥砺人格为什么要学论语论语,儒家经典之一,记录孔子言行,只一小部分内容记载了几位弟子的话。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
2、文著作。v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v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篇名只是摘取各篇开头两三个字。关于论语v 教学目标v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够翻译。v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几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把握孔子的形象,学习其伟大精神。v 3、探究拓展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积累作文素材。题解: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参与变革了。仪封人(1)请见(xin),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ng)(3)乎?
3、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4)。”【译文】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而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选文1仪封人对孔子是什么态度?表现了孔子什么精神?【评析】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是改变天下无道的人,可见对孔子是佩服、崇敬。借仪封人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长沮(j)、桀(ji)溺耦(u)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
4、舆(y)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选文2成语: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受到冷落。也比喻无人探索、尝试。【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5、”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去改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桀溺用耰松土,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这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参与变革了。”【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
6、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思考:1、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有何不同2、孔子之言反映了他怎样的精神?嘲讽、不屑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i)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b)之,不得与之言。选文3【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
7、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能和他交谈。小组合作:边读边译3、4文段,划出重点词句思考:楚狂接舆对孔子什么态度?婉劝从歌词内容看,他又有一定的文采和知识,他将孔子比作稀世的凤凰,又说他是只倒霉的凤凰,不在盛世出现,偏生在乱世,并善意劝告孔子:搞政治太危险了,还是趁早歇着吧!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蓧(dio)(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3)而食(s)(4)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
8、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选文4成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长幼间的礼节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老人家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道术不能推行,我们已经知道了。”【评析】匿迹山林的隐士,子路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孔子思想:不仕无义
9、。君臣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臣对君就应有义。君子出仕为践行君臣的大义,即使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作不懈的努力。)子路的评价即孔子的评价。是一个具有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的人。思考:从荷蓧丈人的言谈来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是如何评价荷蓧丈人的?孔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自学选文5【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评析】不解。认为孔子固执,不因势利导改变自己。“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
10、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不解。晨门人对孔子什么态度?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提示: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消极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积极入世),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孔子的人生态度积极入世;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可法(抗清名将):城亡我亡,头可断,志不可屈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
11、去留肝胆两昆仑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关押审问八年,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 “火会更使真理永恒”西西弗斯:蔑视众神的命运安排,每天将巨石推上山顶,滚落,再推,决不屈服愚公、精卫:延伸拓展: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时代,在多次碰壁后,知道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但他仍然为之奋斗,被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归纳整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文素材。“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勇于担当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对真理的坚决捍卫、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对不平现实的勇敢抗争,“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面对困难敢于知难而进的积极进取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定信念“知其不可而为之”是 1、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2、关心国家大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3、敢于和不良风气作斗争 4、从身边小事做起(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关心同学)思考:作为一位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作业 1、积累整理本课文言知识。2、熟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