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将学习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一起来感受宋词的魅力!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词是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填词”。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苏轼 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柳永 李清照)学习目标 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品味意象,领会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
2、法 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走进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柳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解题:雨霖铃词牌名,也作雨淋铃。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相传,马嵬兵变,杨贵妃缢死,平定叛乱后唐玄宗北还,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本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听范读意象:作用: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渲染凄清意境,烘托凄凉心情。说说作者如何通过写景
3、来准确传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品读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感受风格【明确】:描写环境,点明季节、地点、时间。寒蝉悲凉,长亭离别,骤雨凄冷,烘托浓重的凄凉气氛,奠定了全词伤感的基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品读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感受风格【明确】: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留恋情浓,一边船家催促,尖锐的矛盾冲突写出内心的痛苦。“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品读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感受风格【明确】采用借景抒情,以虚景写实情的手法。借用想象之景营造迷蒙辽阔的意境,含蓄地表现了词人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品读把握意象,品味
4、意境,感受风格【明确】清秋节照应前文寒蝉凄切,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开头三句的以景寓情,此句更为明显深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品读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感受风格【明确】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用景写情,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的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品读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感受风格【明确】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画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1、反复渲染。擅长铺叙,前后照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运
5、用生动的艺术联想,既有依情揣测的瞻望,又有意在不言中的回顾。3、情景结合。无论虚写、实写,总不能离开写景、写景。以清秋萧飒之景,写离别凄恻之情,即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写作特点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比较阅读仿写句子例:如果说豪放派 是一位东北大汉的话,那么婉约派 就是江南女子。如果说豪放派是,那么婉约派就是。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清楚,语言简明。先写离别之情,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里。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课堂小结听歌曲1、品味词作“幽怨伤感之情”2、背诵并默写雨霖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