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 说 韩愈写作背景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以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耻师之风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经天纬地曰“文”),又称韩文公,他幼年丧母,靠兄嫂养大成人。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京兆尹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唐代散文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文
2、集.宋朝的苏东坡在文中盛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前两句就韩愈的文学成就而言,后两句写的是韩愈在仕途上的一件大作为,突显出韩愈耿直不惧的个性。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
3、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他人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他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韩愈愈柳柳宗宗元元“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了解文体“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
4、,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字词注音n 嗟乎!n 句读之不知n 或不焉n 官盛则近谀n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n 郯子n 苌弘n 老聃n 李氏子蟠n 作师说以贻之n 嗟:(ji)n 读:(du)n 不:(fu)n 谀:(y)n 传:(zhun)n 郯:(tn)n 苌:(chn)n 聃:(dn)n 蟠:(pn)n 贻:(y)n 1、聆听配乐朗诵。n 2、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的人是什么态度?(文中语句)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1、表示“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2、(本文)表
5、示“用来 的(方法)”。第一节学者所以句式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道:道理,指儒家的思想理论。“传道”是教师职能的核心。业:学业,指儒家的经典,是“道”的载体。受:同“授”。惑:疑难问题。在“受业”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最具体的任务就是“解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正面指出老师的职能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而:表承接知:动词,懂得,明白。之:代词,代道理,知识。孰:谁,疑问代词。惑:名词,疑难问题。惑:名词作动词,有疑惑。从:动词,跟随,追随。其:指示代词,那些为:动词,成为。从反面申述从师的必要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6、之;乎:第一个“在”;第二个相当于“于”,表比较。其:第三人称,他。也:舒缓语气。固:本来从而:从,追随,跟随,省略了宾语;而,并且。跟从(他)并且(古今异义词)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词典义)动词,学习。(比较一下注释的理解)夫:句首发语词。庸:副词,表疑问,岂,哪。知:了解。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用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地方”。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译文: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指出择师的态度和标准思考与理解n 1、韩愈认为什么师?你对韩愈的观点如何评价?n 2、人为什么要从师?请在第一段找三句原文回答、解释。n 3、韩愈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