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焕发生机,充满活力了。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请走进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去寻找答案。第十八课1.能准确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2.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孟子,名,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继孔子之后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并有“”之称。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是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轲亚圣
2、孔孟儒儒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3、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胶鬲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获释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任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集市上被举用作了大夫。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下达重要使命给这样的人,必须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
4、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办法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才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1、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举例想说明什
5、么?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要想成才必先经历一番磨砺。2、孟子认为:对那些将要委以重任的人物,应该经过怎样的磨炼?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炼,从而锻炼意志,增长才干。3、第3段从哪两方面论述接受磨炼的必要性和益处?运用什么写法?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正反对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第三段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无忧患易灭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第二段第四段(个别)(一般)(客观)(主观)(个人)(国家)(中心论点)
6、(正面)(反面)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中心论点1、孟子在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均可,每个事例限一句话表达。典型事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击败吴国。仲尼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春秋;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曹雪芹经历过家族被抄的逆境而写成红楼梦。爱迪生经历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成为令人景仰的名人。当堂达标1、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先经受艰苦的磨炼。B.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C.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作用。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2、在文章中,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用原文回答)3、文中用来警策激励人的名句是:“”。法家拂士敌国外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家和人才国家和人才要在艰苦的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道理发展的道理复习孟子复习孟子的文学常的文学常识识积累文言积累文言词语词语拓展拓展延伸延伸词类活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造就人才生于忧患(正)治理国家死于安乐(反)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