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题立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新课程的三大教学目标之一,它的突出特点是把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喜悦、愤怒、悲哀、崇敬、感动、震撼、宽容、痛恨等等是学习历史过程中常有的心情体验。通过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树立崇高的思想境界,也让学生拥有一颗平常心、正常心,历史教育因此培养出一批心理健康的人:有着宽容博爱的心灵、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冷静处世的习惯。一、爱国主义民族精神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1)战国时期屈原热爱祖国,其作品离骚抒发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感。(2)两宋时期,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岳飞把杀敌报国的壮志写入诗词;辛弃疾投笔从戎
2、。(3)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选择了共产主义理想。2维护统一,反对分裂(1)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并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2)1945年8月,为了“和平民主”,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进行谈判。(3)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4)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3同仇敌忾,
3、抗御外侮(1)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2)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的消息传出后,台湾军民反对割台的斗争此起彼伏。(3)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4)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2)魏源海国图志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3)甲午战争失败后,面对民族生存危机,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开展救亡图存
4、的斗争。(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4)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5)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出后,中国人民掀起了一场抵制日货的大规模运动。(6)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年学生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爱国情绪高涨;出现“三罢斗争”。5民族精神,薪火相传(1)革命与建设时期: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求知意识、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加强。二、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公民意识1建立公正的
5、社会制度机制(1)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古代选官制度所体现的“公正”。(2)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3)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但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法律上保障了公民的“公正”,但又体现了奴隶遭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4)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独裁。资本主义政体中的“公正”。(5)共产党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公正
6、”。(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新中国国家权力面前的“公正”。(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少数民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民族间的“公正”。(8)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9)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和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际秩序的“公正”格局。2多种多样的民主体制(1)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2)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构建了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民主。(3)苏维埃制度:苏联的政治基础
7、,是俄国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4)南京临时政府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和“代议政治”的原则来构建中华民国的国家制度。(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民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另一个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3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权利与义务(1)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顾炎武推崇自由议论朝政的风气,以“众治”取代“独治”。(2)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3)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4)1787年宪法坚持
8、“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等自由。(6)1954年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三、人文精神1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1)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2)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思考。(3)亚里士多德关注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4)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2关注人生真谛(1)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备知识才能达到善;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2)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
9、心,人皆有之。(3)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4)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认识自己的“理性”,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3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4)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的通过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5)乡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四、尊重文明多样性1东西方人文主义的差异(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
10、点不同:西方强调个性发展,中国强调人的社会性。(2)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中国强调社会等级秩序,西方强调人的平等。2雅典民主制与古代中国君主集权制的利弊(1)利雅典: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中国:有利于大规模工程建设,组织和有效抵御外侵,维护统一。(2)弊雅典:范围狭窄,具有随意性。中国: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钳制思想;阻碍新兴经济因素成长。3古代东西方科技文明的差异(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3)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4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的区别(1)文明拓展方式希腊:
11、通过殖民建立新城邦,吸收外部文明来拓展希腊文明。罗马: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2)国家形式希腊:分散的城邦制;小国寡民,独立自治。罗马:统一集权制。(3)政体和统治方式希腊:君主制贵族集体统治公民全体集体统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罗马: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君主专制,没有发展为民主制度。(4)政治文明贡献:希腊:民主政治。罗马:法律。五、团结精神、合作精神1商帮:亲缘与地缘基础上和衷共济(1)明清时期,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2)商帮形成的原因:商帮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左右者;商帮在规避内部恶
12、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2国共关系:合作则双赢,对抗则俱伤(1)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2)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国共合作破裂。(3)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4)1946年6月底,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
13、战爆发。(5)国共关系“分则两伤、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因为两党的性质、立场、纲领、前途等都是不同的,为此,国共势不两立,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合则两利”:国民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3战后世界的经济合作(1)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式成立。(2)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3)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
14、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4)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了东盟。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5)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区域性经济集团除了经济领域的合作外,往往还包括政治、外交、军事、社会、科技等方面的政策协调与合作。区域性经济集团与世界性经济集团相比,在规模上有明显区别。世界性经济集团是面向世界各国,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4新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合作精神(1)政党间的合作: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15、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2)民族间的合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加强了民族团结。(3)两岸合作:“一国两制”的构想: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4)国际合作: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正式宣告诞生。六、科学精神1科技成就对社会发展的贡献(1)造纸术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打开了
16、欧洲“知识普及”的道路。(2)指南针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3)火药推动军事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促成了西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4)印刷术为欧洲走出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5)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6)1687年,牛顿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意义。(7)相对论的提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8)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
17、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9)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10)新科技革命以电子信息的突破与迅猛发展为标志,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2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与献身科学的精神(1)李时珍:树立远大志向,坚定信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勇于实践,敢于查错纠错,敢于开拓创新。(2)瓦特和爱迪生:刻苦钻研,仔细观察,不懈追求。(3)爱因斯坦:不拘成见,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毅力;对科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科学认真负责的态度。(4)“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5)航
18、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1进入21世纪,中国许多著名大学、中学纷纷举行“百年校庆”活动。一百年前,“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政治救国”等合流形成“救国热潮”。当时,“救国”成为中国社会关键词的外来诱因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抗日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2“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巴金有感而发的背景是()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3雅典民主政
19、治的领袖阿里斯泰德以“公正者”而著名,但在公元前483年经公民大会投票,遭到放逐。据说在投票之时,一位不识字的农民递过充作选票的陶片,请身边的阿里斯泰德代为刻上他的名字。阿里斯泰德大惊,问道,你既不认识这位人物,何以有怨于他?农民答曰:一听到他被称为“公正者”,即感厌恶,因此投票放逐他。这则故事反映出()A此时雅典公民参政积极性不高B雅典公民普遍不满政治领袖C“陶片放逐法”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D雅典公民中多数人文化素质不高4“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
20、的最早倡导者应是()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B辛亥革命时资产阶级革命派C甲午中日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5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应该是指()A人之初,性本善 B“民贵君轻”“仁政”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615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16世纪德意志的宗教改革、17世纪英国的科学革命、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在塑造欧洲文明的过程中,都起了重要作用。下列相关评论,正确的是()A文艺复兴“文化、民族主义、
21、解放”B宗教改革“宗教是迷信”C科学革命“希腊人有多聪明?”D启蒙运动“理性、科学、进步”7中西文化论战中,观点异彩纷呈。以后的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证明,以下论点中相对客观的是()A杜亚泉:“(中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B李大钊:“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长,济吾静止文明之穷。”C新青年:“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D陈独秀:“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8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它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使欧洲发展局势“脱胎换骨”。这里的
22、“脱胎换骨”是指()A欧洲取得世界局势的主导地位B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C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D彻底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9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为了这一点,我钦佩他,事实上这是很难坚持的,这八年是相当艰难的岁月,但他从未动摇过决心。在日本提出看来比较合理的条件时,蒋先生仍拒绝接受和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肯定了蒋介石坚定抗战的意志赞成蒋介石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个人回忆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是研究国民党抗战的重要史料A B C D10彼得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观察家来说,在1760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
23、。”“这个时代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精神可能出现在()A法国 B英国C德国 D美国11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主题二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迈进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
24、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使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应运而生。(2)结合主题二及所学内容,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3)路德被称为“异端”,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其异端思想的矛头所向及原因。12中外交流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利玛窦认为,只有寻求与中国士大夫接近的一切机会,获得他们的认同,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基督教得到传播1607年,由利玛窦、徐光启
25、合译的几何原本,丰富了中国平面几何学的内容在地学方面,利玛窦刊印了坤舆万国图,介绍了世界五大洲的概念。同时,传教士也将中国的儒家经典著作翻译、介绍到西方。传教士还利用通信的形式,把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风土人情等传递到西方。材料二下表为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阶段时间中西文化交流情况第一阶段18401860年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上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第二阶段18601895年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
26、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接受第三阶段18951900年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1)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27、的认识。学生用书答案精析主题一主流价值观与历史意识 高考命题如何传递正能量针对训练1D从2000年倒回100年即是1900年以前,当时“救国热潮”在中国兴起的外因是甲午中日战争。2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全民族团结抗战,应该反映的是民族矛盾,此题是指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所以正确选项是D。3C“不识字的农民递过充作选票的陶片”表明投票结果不能保障真正民主的意愿。4C从题干材料看是在强调民权,在中国这种观点最早的倡导者是早期维新派,故答案为C。5B秦国商鞅变法,利用法家思想推行改革,最终增强实力实现统一,这“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秦朝实行暴政,二世而亡,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的
28、正确。6D7.B8C着重理解材料中“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9C10B“在1760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说明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B项正确。11(1)表现:孔子“仁者爱人”(“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根源: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宗法分封制解体,“士”阶层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办。(2)影响: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的自由原则奠定了基础,摆脱思想禁锢,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德意志民族语言、文学的发展;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3)矛头所向:罗马天主教会。原因
29、:天主教会垄断西欧文化教育,束缚人们的思想;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12(1)表现: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风土人情也传入西方。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与逐步落后。(2)影响:经济上,推动了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政治上,推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的发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社会习俗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开明和近代化。认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受到了西学的影响,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曾是引领者,但都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难以提出科学的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