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教学目标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
2、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
3、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抓住重点语句、典型事件和人物表现,深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3初步领悟课文按时间顺序记叙、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4.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教学难点) 二、教学过程(文
4、字描述) 一、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生字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齐读,开火车读)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请你自由读课文,看看作者回忆了父亲哪些事? 2、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并做批注。 3、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大家一起交流。 三、精读赏析。 默读课文,感受父亲的风采学生自由汇报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1)、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适当插入社会背景介绍) (2)、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
5、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课件出示) (3)为什么平时慈祥的父亲这一次却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作者奇怪地问父亲为什么把书和有字的纸片烧掉时,平时对儿女总是那样“慈祥”、“耐心”的李大钊,竟“含糊”地回答作者的问题,这件事突出地说明李大钊在这一阶段中工作紧张的程度,同时也怕泄露了党的机密。 (4)工友阎振三的被捕为什么让我们替他着急呢? “阎振三”是我们党北方革命指挥机关的交通联络员。他的被捕,预示着敌人将疯狂地镇压革命,共产党人处境非常危险。 (5)、交流讨论:“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些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
6、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6)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此时,父亲在想些什么)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7)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8)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黑暗。 (9)尽
7、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10)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11)无论被捕前还是被捕后,我们都能感受到李大钊那一份坚定的爱国热情和坚定信念。谁愿意读一读这一部分?(指名读,大家自由读。) (12)课件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13)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14)分角色朗读课文,用不同的感情读出“我”“父亲”“法官”的不同神态,深化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
8、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学生自由汇报交流,不用按课文顺序,教师相机指导,出示课件) (以上是根据学生交流列举了一些,还有一些详细交流段落和过程就不一一列举了) 四、升华提高。 1、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课件出示)(学生读这段话。) 2、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
9、踊跃上前,又写下“忠于职守”“坚强”等词汇。) 3、李大钊同志牺牲后,举国哀伤。陈毅元帅写下了一首悼诗,以祭国殇。下面就让我们在陈毅元帅的诗中和悲壮的乐曲声中再次缅怀这位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缔造者。(师播放课件) 4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五、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学到了哪些好的写作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课件出示) 2作业超市 (1)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2)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