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的标识【教学目标】:1、学会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的一、二部分。2、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怎样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3、激励学生用心去爱护我们城市的树,从而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学会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课文的理清思路。2、体会作者怎样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板书“城市”(一)同学们,当你看到“城市”这个词语,你的眼前浮现什么样的情景。(二)、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强化多音字“识”音义,所谓标识, 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简介作者。二、出示目标三、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掳掠 霓虹灯 遒劲 蔚为壮观 婀娜 挺拔苍劲 坚韧 忠心耿耿 芸芸众生2、理解一些词语:遒劲:雄健有力。形容树枝。馈赠:赠送。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 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四、新课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小组内开火车朗读课文 。(小组成员及时进行评价,并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理清课文思路:同学们,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四字词,请大家看大屏,边读边回忆课文内容。(课件出示关于城市雷同部分和描写树的四字词。)请大家分组来读,结合课文内容来说一说词语分组的依据。(
3、课件展示分组:词语变色,成两组。)第一组:如此相像 似曾相识 大同小异 一模一样第二组:遒劲伸展 宽大茂密 婀娜苗条 挺拔苍劲 玲珑精致 秀气坚韧刚才同学说得这些依据和理由,其实就是本文前两部分主要的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主要内容。出示课文的三部分内容。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1-5)段为第一部分(写出了城市的雷同)(6-15)段为第二部分(写出了树是城市的标识)(16-17)为第三部分(写出了为什么把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文中对城市的雷同之处的描写有哪些? 学生找找有关的句子来回答。2、教师归纳雷同的地方出示出来:(1)高
4、耸的大厦和大楼。(2)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3)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4)满街的现代服饰和商品。3、让学生划出含有“多保胎”、 “连体人”的句子,体会其句子,并说出“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教师适时点拨)。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呢?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想一想作者所指的城市的标识是什么?(树)1、(出示问题)说一说文中列举了哪些树标识着哪些城市? 找出句子并读一读。2、师归纳并出示一下内容:法国梧桐 南京 上海 榕树福州 广州 椰树 海口油松 长春 圆冠榆 新疆喀什 国槐北京 香樟树 杭州3、出示一些树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五、拓展延伸:想一想,应该怎样去爱
5、我们的树,爱我们的大自然?六、当堂检测。1.慧眼识树:有王者风度的 法国梧桐有浪漫气质的 香樟树婀娜苗条的 国槐秀气而坚韧 椰树2、我能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1) 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 )(2)也许有一天,树将成为城市的灵魂。( )(3)他们穿“佐丹奴”和“杉杉”,他们戴“西铁城”手表,持“摩托罗拉”手机。( )(4)法国梧桐就像一排排绿色的盘口,将城市偌大的袍子扣紧了。(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
6、,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五、作业设计:自选超市(任选一题,多选有奖):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
7、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了解自己家乡有哪些标识,写下来。2、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呢,也有许多有特点的树。请你仿照第8自然段,突出树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一个片段。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3、按照第12自然段的排比的写法,结合课外对树的了解,续写下去。 如:( )的树是( )市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