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2 延安我把你追寻_长春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11177 上传时间:2025-11-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2 延安我把你追寻_长春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2 延安我把你追寻_长春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2 延安我把你追寻_长春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延安我把你追寻是祁念曾创作的一首富有革命精神的现代诗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培育的延安精神是革命的传家宝,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时代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延安精神不能丢。延安精神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在我们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进程中,延安精神更要发扬光大,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更要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本次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一、理解诗义:本文课题清晰地点明了全文内容,透露了全诗的旨意,特别是“追寻”一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教学中首先破题明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

2、诗的内容,有必要让学生明确当时的时代背景。设计了两个问题:1.作者追寻延安的什么?2.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在理解每节诗的意思时,扣住“追寻”二字来理解。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仿照第一节的写法,自己也做一回诗人来写诗。诗的第一节是这样的: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夕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小高潮。 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中心,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扬延安精神,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条件现代化了,生产条件现代化了,但延安精神要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只有发扬延安时期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才有正确的方向,才有精神的动力。二、诠释字句: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一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点明了追寻延安精神的必要性。第二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流水”,暗含代代相传的意思。追寻枣园,就是紧跟党中央;追寻南泥湾,就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追寻杨家岭,就是遵照党的指示,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建设美好的明天。这里反复用“追寻”一词,是告诉我们追寻的是延安精神。诗的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节里“永远告别”与“忘不了”形成鲜明的对照,第四

4、节中“毫不犹豫地丢掉”与“不能丢”也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反复说明,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改变,但延安的精神要发扬。诗的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第五节主要从反面说,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好像没有了灵魂,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第六节主要从正面说,即: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开头一句“延安,我把你追寻”点了题目。接下去的三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进一步说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不足之处:但是由于课前,没有重视检查学生收集资料,教师在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时,有些学生不明白。因此,这一环节用去了很多时间,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由于时间不够,就有些仓促,从本课教学中,有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课前收集资料,对课堂上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改进措施:设计了两个问题:1.作者追寻延安的什么?2.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在理解每节诗的意思时。清晰地点明了全文内容,透露了全诗的旨意。最后为了升华诗的思想感悟,有必要让学生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将教学环节互换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