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筝教学反思风筝一课讲的是作者儿童时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事情,文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也写了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课文充分展现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快乐,也展现了儿童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这次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一、体会作者是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首先让孩子们读会课文,学习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找一找文中那些段落分别描写了的过程。然后让孩子们自己结合课后题“课文写了的不同心情,让我们读读有关的语句,讲讲体会”自己学习课文。然后在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来给大家讲体会,取得了好的效果。在学做风筝部分时,孩子谈到从“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体会到了做风筝
2、时迫切的心态,同时结合上下文理解了“憧憬”一词的意思。从“依然快活”体会到劳动后的快乐。从“幸福鸟”想到风筝寄托了孩子们的美好愿望。然后抓住这些感受读课文。学放风筝部分时,结合学生平时放风筝的经验,抓住放风筝时的动词来读,并从“快活”“拼命”中体会到孩子们快乐到了极点的感情,利用有感情朗读把课堂气氛推到了高潮。在孩子们玩的正高兴的时候,突然风筝线断了,抓住“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两个词语,通过做表情,做动作来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把学生引到当时的情景中,接下来就水到渠成地体会了“哭、垂头丧气”的心情,通过自己的读加深了这种感情。最后回顾全文,想想最后“我们向那房子
3、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这句话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学生能说出来省略了找的过程,省略了找的结果。接着让同学们想想“幸福鸟”指什么?学生能想到指风筝,指所有快乐的,伤心的事,进而想到了美好幸福的童年生活。二、叙述顺序: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在学生说课文叙述顺序时,我没有一味要求学生对课文做高度概括,也没有要求语言必须精练,而是充分重视学生的表达欲望,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话、凭自己读后的印象将课文的内容按叙述顺序讲述下来,当然,也鼓励概括能力强的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不足之处:毁风筝事件中的“抓”“掷”“踏”等动作描写以及“傲然”“绝望”的神态描写学生对细节理解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上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阐述过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讲了文章选材的事情,使整堂课有“散”架之感。改进措施: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渗透学习语文的方法。多处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加以想象。使学生能够和文本之间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走到他们中间。学生想象着、体验着,很好地把情感融在了语言文字的体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