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1.识记“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近代服饰、餐饮、建筑、社会习俗变化的基础知识。2.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其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引导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采访、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
2、和空间。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2.教师引导学生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重点难点1.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2.难点: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局面出现的原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教学方法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为主,辅
3、以其它教学方法。课前要求学生分组去采访一些长者,以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通过了解一些汕尾地区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行及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以形成最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引入】方法一:播放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昨天、今天、明天片段,引出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话题,从而导入新课。方法二: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近来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过哪些重大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自主学习】1.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与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影响我国人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因素有哪些?2.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特征?农村变化小的原因
4、何在?现在这一特征是否完全改变?为此,党和政府采取了何种举措?3.结合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中的某一具体史实,谈一谈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4.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内容以及原因的分析,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知识梳理】一、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1.变迁表现(1)衣: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中山装和旗袍进入生活(2)食:从满汉美食、粗食到面包、咖啡等西餐进入生活(3)住: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出现(4)习俗:从蓄发缠足、繁琐婚丧礼仪到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简约文明2.变迁原因:(1)鸦片战争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2)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3)资本
5、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4)近代中国改革与革命运动的推动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主要表现(1)衣:由衣着朴素到多彩多样(2)食:由食物简单到解决温饱,注重吃好(1987年“菜蓝子工程”)(3)住: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高楼林立(1995年“安居工程”)(4)习俗:由革除陋习到婚姻自主,树立新风和休闲方式多样化2.变迁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2)党和人民政府致力于移风易俗,发展经济文化,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探索攻关】探索攻关一:阅读整理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知识(10钟完成)探索攻关二:清末民初生活习俗变迁材料一:清末之前清末民初日常生活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发 式
6、清入关后男子留有长辫剪辫人际称谓老爷、大人先生、君服 饰长袍、马褂、旗装西服、中山装、高领服装材料二:“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爱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请回答:(1)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请你判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2)结合课本所学基础知识,请你分析一下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些?(3)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剪辫令,这是为什么? (4)孙中山对材料二现象的认识是什么?(5)根据材料一,请你谈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怎样对待这种现象的?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1)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发生的变化。(2)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资本
7、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3)清朝特有的辫子,是满族贵族占统治地位的象征,是残酷的民族压迫的标志,辛亥革命后颁布剪辫令,剪去大辫子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的新国民。(4)孙中山认为清朝官场称人为“大人、老爷”玷污了共和政治。(5)革除旧的官场称呼,改称职务,民间互称“先生”“君”;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探索三:近代以来的婚姻观念的变化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
8、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
9、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参考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探索攻关四:影响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因素伴随着
10、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与中国传统消费方式和文化有很大差异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也开始在当时中上阶层出现。如留声机、自鸣钟、电影、霓虹灯、火车、电报、机动车等新技术产品的出现,商业与娱乐方式的变化;广告和时尚杂志的出现,从时间、空间、感官、概念上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电影院、歌舞厅、咖啡厅等消费场所开始在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较大的沿海城市出现如民国时期,上海、广州、青岛等地中上阶层建造的深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的花园别墅;一批面向知识人群的报刊杂志书籍的流行,城市中产人群开始以看电影、喝咖啡、品西餐、穿西装、举行西式婚礼、开舞会等形式展开社交活动,形成不同群体的社交场域。郁方中国的中产
11、阶级与他们的消费文化请回答: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参考答案(1)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物质文明的影响;(2)一些先进的中国人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也积极主动的学习外国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3)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探索攻关五:感悟生活有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在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
12、因而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也很多,在这里我们搜集了两种观点: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你赞成以上观点吗?思考作为当代青少年在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参考答案本探索为开放性思维,没有固定答案。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相关观点与史实之间的关系,注意运用辩证
13、唯物主义观点,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角度评析学生的思考与结论,切不可放任自流。【本课小结】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智能训练】1.阅读下列材料: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制定并颁布了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请回答:(1)哪些人在这部婚姻法颁布前就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平等?(2)这部婚姻法颁布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1)戊戌变法
14、时期的维新派。(2)从而构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范式,也为婚姻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2.课后拓展:访问老一辈工人(农民),了解近几十年来生活的变化,然后写成一篇短文。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目的1按拟好的访问提纲,访问老一辈工人(或农民),了解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情况指导学生拟好访问老一辈工人(或农民)的提纲,带领学生访问老工人(或农民)1.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 能力2.培养学生整理材料的能力和比较能力2整理材料,列举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变化,并思考变化的原因指导学生用前后对比方法整理访问材料3完成短文,交流感受对一些优秀短文进行点评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