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历史必修一备课札记20从鸦片战争的性质与名称谈起提起鸦片战争的性质,我总有一丝恐慌。恐慌的原因是关于鸦片战争的性质问题,前不久在中学教育界曾经引起一场争论。实际上在学术界,因某些问题难断是非而引发争论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这没有什么奇怪,但是倘若将争论上升到政治立场上,如果再质疑对方的政治立场这样的争论则有些显得的可怕。一听到这样的言论,笔者总是想起文革来,“用笔杀人”的悲剧使胆小怕事的知识分子最后只能放弃独立思考的权利,众口一词大唱“皇上圣明”的赞歌。文革虽然已经远去,但是文革的阴影在很多人心中存在,按文革方式思维的人也并非完全绝迹。总是有人想独占思想话语的权力,以权威自居且不容别人的意见,
2、特别是基层的草根更难有什么发言权。一旦有人想独立思考说一点自己的浅见,不幸与某些专家学者的结论刚有冲突,立马会被质疑为居心何为,有时还会被人上纲上线。如果装聋作哑或者放弃思考只是信仰,问题倒好办,专家怎样说,你就怎样讲。问题是疑惑可能就来自我们的学生,或者稍微动脑筋想一下,西方人对鸦片战争是否也听我们专家的正确观点,似乎不是,二者之间的差异如何理解,这就有些麻烦。而这样的麻烦,不仅存在于历史中,甚至在现实中都比比皆是,只是人们容易视而不见罢了。但是对中学老师来说,鸦片战争的性质是一个难以视而不见的问题。故此,笔者结合前一阵关于战争性质和名称的争论,谈一点个人的浅见。我们知道,在很多历史问题上,
3、国家之间,国家内部不同阶层之间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对发生于18401842年中英之间的那场战争也是一样,西方有西方的角度,中国也有中国的立场。且不说战争的性质有不同的理解,单就名称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说法,除了关乎战争的性质理解之外,更基本的问题是关乎战争的名称:“通商战争”还是“鸦片战争”?而这样的名称上的冲突,并非只是中国如此,也并非只是鸦片战争与通商战争的冲突。以国内为例,同一场发生于1851到1864年农民阶级的反清运动,清政府称之为发贼,民间也称之为长毛造反。义和团运动也被政府称为拳匪作乱。国家之间,对同一个历史事件的名称差异更是常见,除了鸦片战争的名称冲突之外,甲午中日
4、战争在日本被称为日清战争,1937-1945年的中国人熟悉的抗日战争名称在日本也会弃之不用,叫什么且不去管它,有一点是肯定,抗日战争这个名词恐怕是所有日本人所不能接受的,其中包括承认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日本人。可见,立场不同,名称的差异也就在所难免。回到鸦片战争的名称与性质问题,实际上在战争发动前的英国就已经出现这样的争议。早在英国发动战争前的下院对华出兵的辩论中,就有为维护商人利益而战和维护鸦片贩子利益而战的不同声音争辩,可见,将这场战争命名为鸦片战争并非是我们中国人的发明。只不过,在西方国家,虽然是民主制度已经建立,但是由于,“民主是利益的集中”,正义的呐喊被淹没于利益争夺的喧嚣之中,对利益贪
5、婪的追求压倒了正义、良心和道德。于是商业利益受到中国人的威胁并保护自己商业利益就成为英国师出有名的一个借口。实际情况是正如我们教材所言,当时的英国政府维护的确实是可耻的鸦片贩子的罪恶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将这场战争确定为鸦片战争是有其道理的。起码战争的起因与鸦片有关,但是也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这场战争并非或主要不是为了鸦片贸易,虽然因鸦片贸易而起,其真正的动机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因此称之为通商战争也并非没有道理。即使那些坚持战争名称为鸦片战争的论者也承认,这场战争的真正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更多地关注通商口岸的开放、协定关税这些有利于英国商品倾销的条款,而对战争的起因鸦片贸
6、易问题并没有过多的注意。至于鸦片战争和通商战争这两个名称,似乎只有鸦片战争更能揭示这场战争的罪恶,那倒不见得,通商战争不是一样也给中国带来沉重的灾难吗?因为通商的冲突就可以兵戎相向吗?或许有的论者担心,用通商战争容易使双方都负责一些责任,各占一半,冲淡战争的侵略性质和罪恶。这也倒未必,即使如西方有些论者因为中国当时落后野蛮需要教训中国人这样的荒谬论调,实际上也是不值一驳。因为在各种文化中,并不存在完全优越的文明,那种“你不文明我强迫你文明”的所谓文明论者正是站在一种优越的立场上对其他文明的不尊重,这样的不尊重不仅体现在历史中,在现在的现实中也时常体现出来。当时的中国无论是闭关自守还是对外开放都
7、是中国自己的事情,即使是在当时西方人看来十分的野蛮也轮不到用战争的方式来开导我们,这样的方式本身就很难称得上文明。况且现实中情况并不是如同当时西方所言,是他们当时为了自己的利益来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这样的战争无论是叫鸦片战争还是通商战争实际上都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侵略是十足的罪恶和不道德。当然应该承认,关于18401842年那场战争名称问题的争论,实际上从不同角度来进行的命名,这样命名,一个侧重于道德判断,一个更多地侧重于价值判断。至于那个名字更能揭示战争的性质和罪恶,单凭名称或者仅仅靠名称的解释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实际决定这场战争性质的并不是后人或者当时人为战争起个什么样的名字,更主要是在于名
8、称后面的解释在于对那场战争的解释。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叫通商战争还是叫鸦片战争,都必须讲明两个问题,一是这场战争前的鸦片与通商问题,一是战争经过后的战争结果问题,这两个问题清楚了,鸦片战争是什么性质的战争都会不言自明。至于叫什么名字,那倒不是什么主要问题了。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既然鸦片战争的名称已经为国人熟悉并普遍接受,倒也不必为了和国际接轨必须步什么国际人士的“后尘”以求完全一致,人家叫通商战争,我们也必须改作通商战争。据说现在这样的风气很盛行,为了和国际学术的接轨将自己的学术观点完全抛却者有之,将西方的一些术语贩卖过来充当时髦借以招摇撞骗者有之。我们固然不必“言必称希腊”,但是我们也不应该
9、去固步自封,特别是一听到别人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有所差异就认为对方如何如何。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有一种宽广的胸怀,我们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我们为什么将这场战争命名为鸦片战争,我们还应该让学生了解西方包括战争的发动国家英国是如何看待这场战争,我们还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专家学者对这场战争不同的命名方法和解释,而这其中的是非尽可让学生去思考去争论,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我相信我们的学生决不会了解了英国人的看法就会放弃对战争侵略性质的认定,我更相信我们的学生决不会了解了英国教科书的看法就会放弃我们的观点就会不赞成鸦片战争这个名称都去称这场战争为通商战争。而这样的开放,只要不仅仅是站在一种狭隘的立场上,我想我们
10、会得到一个更为合理不仅为我们所接受而且可能为其他国家所接受的结论的,我也相信只有这么一个开放的胸襟,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更准确,我们的结论才更有说服力。 从鸦片战争的名称和性质的争论来看,我们自身对历史经常存在着很多的误解,这样的误解不仅存在于国内,也存在于国外,不仅存在于历史,更多地作用于现实。许多现实的冲突实际上来自于对历史的不同认识,这样的历史认识差异不仅仅是历史的,更多的是现实和未来的。如果能够寻求一种共同的历史认识,我们的现实和未来可能就会少些冲突多些和谐。而这样的解决之道并非没有,那就是一个学术自由的环境和研究者一种开放的心态。让所有的结论都可以放在学术的殿堂上争论,不论是国内的
11、还是国外,不论是权威专家还是草根,许多不一致的结论我们也可以展现给我们的学生,我们自己可以进行思考,在这样的开放的环境中,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从历史中得到智慧而不是一些仅仅记住为了应付某种需要的结论。从鸦片战争的名称和性质的争论来看,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中学老师对历史问题的深刻的思考,这样的思考是难能可贵并值得提倡的。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教师有没有的创新能力,这样的创新能力当然不是标新立异独出心裁而是在坚持学术基本原则下,对历史问题有自己的批判力和判断力。看看今天的中学历史教育,有多少东西是历史老师自己的思考。又有多少话语是自己的言论,真得很难说,如果教师自己的思考就已经丧失,何谈什么创新精神的培养!实际上,对于历史看法,见仁见智应该是一种常态。人们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也属正常,大可不必“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真理的燧石是需要不断的敲打才能闪光的,这也包括来自不同方面的质疑。而要做到这些,需要将心胸放开,引进不同的学术看法,激发争论,启迪思维,让每一个人对历史都有自己的思考。而这样的思考,不仅来自专家学者,教师成人,也应该来自我们正在成长中的接受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