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 在细胞分化过程中,一般不会发生的变化是A. 细胞的形态 B. 细胞的结构 C. 细胞的功能 D. 细胞的数量【答案】D2. 氰化物是一种剧毒物质,进入机体后能迅速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离子结合,抑制该酶活性,导致H和O2不能结合而使细胞陷入内窒息状态。如图为研究植物根尖吸收钾离子的相关实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 细胞色素氧化酶位于线粒体内膜B. 加入氰化物后,细胞对氧气的吸收速率不变C. 实验甲可以判断植物根尖细胞吸收K+属于主动运输D. 实验乙中,4h后吸收K+的能量可能来自于无氧呼吸【答案】B【解析】H和
2、O2结合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导致H和O2不能结合,因此细胞色素氧化酶位于线粒体内膜,A正确。氰化物能抑制H与O2的结合,因此实验乙加入氰化物后,细胞对氧气的吸收速率减慢,B错误。由实验甲可知,加入KCl后,氧气的消耗速率增加,说明植物根尖细胞吸收K+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C正确。实验乙中4h后组织细胞吸收K+的速率不再降低,说明此时细胞已经不能利用氧,其吸收K+的能量可能来自于无氧呼吸,D正确。3.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B. 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能使种群基因频
3、率发生定向改变C. 古老地层中没有复杂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可能有简单生物的化石D. 共同进化的生物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此共同进化不能形成新的物种【答案】D【解析】基因重组出现在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A正确。自然选择会使种群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人工选择会使种群朝着人类需要的类型方向进化,基因频率定向改变,B正确。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方向进化的,因此古老地层中没有复杂生物的化石,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
4、物越复杂、越高等,但是也有低等的。因此在新近地层中,可以找到简单生物的化石。C正确。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会形成新的物种,D错误。4. 下列有关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 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B. 神经递质必须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改变突触后膜的膜电位C. 当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时,该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D. 如果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及时失活,反射的准确性和适应性就会受到影响【答案】C 【名师点睛】学生对于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情况的判断理解不清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情况的判断与分析高
5、考中常以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为信息载体,考查对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情况作出判断以及原因分析的能力。重点掌握以下几点:(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占据,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可能的原因有: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与受
6、体结合体的酶活性丧失,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导。5. 如图,为某家系遗传系谱图,已知I2患白化病,III3患红绿色盲症,如果IV1两对基因均为显性结合的概率是9/16,那么需要满足以下哪项条件?A. II5、III1均不携带相关致病基因B. II5、III1均携带相关致病基因C. II4、II5携带白化病基因、III1不携带白化病基因D. III携带白化病基因,III2白化病、红绿色盲症基因均携带【答案】A【解析】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设为a)。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设为b)。I2患白化病,则I2为aa,4为Aa,III3患红绿色盲症,则4为XB
7、Xb,而5为XBY,则2为1/2 XBXb,1/2 XBXB,1为XBY,因此IV1为3/4 XBXB。当II5、III1均不携带相关致病基因,即5、III1均为AA时,2为1/2 AA,1/2Aa,IV1为3/4AA,即IV1AA XBXB为9/16,A正确。B错误。II5不携带白化病基因,C错误。III1不携带白化病基因,D错误。6. 大多数生物的翻译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在下图所示的某mRNA部分序列中,若下划线表示的是该mRNA上一个决定谷氨酸的密码子,则该部分序列(无终止密码子)翻译出来的肽段所含的氨基酸的个数为A. 6 B. 8 C. 9 D. 10【答案】B【解析】若下划线
8、表示的是该mRNA上一个决定谷氨酸的密码子,则起始密码子为第811位碱基GUG,按照每3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图中划线的决定谷氨酸的密码子为第5个,则所含的氨基酸为8个,B正确。二、非选择题7. 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许多种不同的膜蛋白,如:与Na+和葡萄糖转运有关的膜蛋白A、与细胞黏着性有关的膜蛋白B、能与某种激素发生结合的膜蛋白C、水解二糖的膜蛋白D等。清回答:(1)膜蛋白的合成场所是_(填细胞器),导致该细胞中四种膜蛋白分子结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_。(2)膜蛋白C_(填“能”或“不能”)与促甲状腺激素相结合。膜蛋白D的功能特性是_(写出两点即可)。(3)发生癌变的小肠上皮细胞的膜蛋白_(
9、填“A”或“B”或“C”或“D”)减少。将发生癌变的小肠上皮细胞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多代培养使所有染色体都被标记,再移至普通培养液中培养两个细胞周期,检测到有3H标记的癌细胞的比率范围是_。【答案】 (1). 核糖体 (2). 控制这四种膜蛋白分子合成的基因结构(或“碱基排列顺序”) 不同 (3). 不能 (4). 高效性、专一性 (5). B (6). 50%-100%【解析】试题分析:蛋白质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其中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翻译的模板是mRNA。根据DNA为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在第一个细胞周期结束,形成的每个子细胞内染色体上的DNA都有一条母链(
10、带3H标记);经过第二个细胞周期结束,所有子细胞内有一半的染色体上的DNA上有一条原始母链(带3H标记),但不能保证这1/2的染色体都在一半的子细胞内;经过第三个细胞周期分裂结束,所有子细胞内有1/4的染色体上DNA有一条原始母链(带3H标记),此时更不能确定这1/4含原始母链的染色体都集中分布在1/4的子细胞内。(1)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蛋白质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其中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翻译的模板是mRNA,因此导致四种膜蛋白分子结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转录的mRNA不同(转录的DNA基因不同)。(2)膜蛋白D能水解二糖,是一种酶,其特性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3
11、)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因此发生癌变的小肠上皮细胞的膜蛋白B减少。将发生癌变的小肠上皮细胞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移至普通培养液中培养,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结合前面的试题分析过程,经过三个细胞周期分裂产生8个子细胞,共含1/4的染色体上的DNA有一条链带3H标记,如果每次都是带3H标记的染色体分到一个子细胞内,则至少可即检测到有3H标记的癌细胞的比率1/4=25%,最多的情况就是每个子细胞内都有少数1条至多条染色体带3H标记,综上分析可知,检测到有3H标记的癌细胞的比率范围是25%100%。【点睛】本题关键在于第(3
12、)小题中有关DNA复制的计算问题,应注意抓住DNA呈半保留复制的特点,而癌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由同一个DNA复制的产生的两个DNA随着丝点分裂,分别随机进入两个子细胞中进行分析。8. 科学家利用某种水生真核绿藻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将该种绿藻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置于高CO2浓度(5000LCO2L-1)下,乙组置于自然空气CO2浓度(360LCO2L-1)下,其它条件保持相同且适宜,培养9-10天后,再把甲乙两组都放在自然空气CO2浓度条件下,测定两组绿藻在不同光强下的光合速率,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1)该实验的目的是_。(2)光强为100mol时,两组都有气泡产生,甲、乙两组气泡中的气体
13、分别来自于_(填细胞器名称)。其中甲组的判断理由是:_。(3)实验结果证明,甲组光合速率始终明显低于乙组,从光合作用的酶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_。【答案】 (1). 探究高CO2浓度(或不同CO2浓度)对绿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或答:高浓度和低浓度CO2处理后,绿藻在不同光强下的光合速率。) (2). )线粒体和叶绿体 (3). 光强为100 molm-1-s1时,甲组的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气泡中的气体为CO2 (4). 高CO2浓度培养后,光合作用的酶活性降低【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因素的探究实验,解题关键是识记影响光合作用的各种因素,并能结合图形分析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现象(1)根据题
14、干分析可知, 甲、乙两组绿藻是分别放在两个不同浓度的CO2下培养,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CO2浓度对绿藻光合作用的影响.(2)由坐标中曲线可知,当光强为100 molm-2s1 时,甲组的光合速率为负值,说明此光照强度下,甲组植物的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线粒体中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释放出来,产生气泡;而此光照强度下,乙组的光合速率为正值,说明乙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叶绿体中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释放出来,产生气泡.(3)由于甲组先置于高CO2浓度(5000L CO2 L-1)下培养一段时间,而后两组即使在相同条件下,甲的光合速率始终明显低于乙组,从光合作用的酶的角度分析,可能是经高CO2浓度
15、培养后,光合作用的酶活性降低.点睛:本题解题关键:1.分析实验目的:只有明确实验目的才能明确实验设计应依据的原理,才能明确实验设计中的实验变量,反之,也可以根据实验中的自变量来推测实验目的;2.坐标曲线图的解读:识图:理解坐标图中横、纵坐标的含义,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析图:找出图中重要的点,如起点、终点和转折点,如坐标图中曲线的起点,即当光照强度为0时,甲、乙两组对应的光合速率相同且都为负值,该数据代表的就是呼吸速率。9. 下图为人体的下丘脑与垂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1)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在图中相关部位的影响下,细胞处产生兴奋,兴奋通过_(结构)传递给细胞,使其兴奋;比
16、较A血管和B血管,B血管中含量明显增加的激素是:_,其最终会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图中所示的A、B和C三条血管中,能检测到甲状腺激素的血管有_。(2)如果头部遭受创伤,导致图中细胞处的细胞体大量破坏,使得E处分泌的_激素减少,人体将出现明显的多尿现象。(3)下丘脑中的每个神经细胞都能完成的生理活动是_。兴奋的产生与反射的完成 核DNA的复制 神经递质的释放 激素的释放【答案】 (1). 突触 (2). 促甲状腺激素 (3). A、B、C (4). 抗利尿激素 (5).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重点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需要熟知激素调节、以
17、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关系中的各种平衡调节过程。(1)兴奋由细胞传到细胞,属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必须通过突触。寒冷刺激会作用与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因此B血管中含量明显增加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会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同时可以反馈回下丘脑和垂体,因此A、B和C三条血管中,能检测到甲状腺激素。(2)头部遭受创伤,使下丘脑遭到破坏,E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重吸收作用减弱,使尿量增多。(3)兴奋的产生在感受器,反射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错误。神经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分裂,因此不能完成核DNA的复制,错误。神
18、经细胞都能释放神经递质,正确。内分泌细胞可用产生激素,神经细胞不能产生激素,错误。10. 已知果蝇的红眼(A)和白眼(a)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真实遗传的白眼雌果蝇与红限雄果蝇的单对交配中,获得如下后代:670只红眼雌果蝇,658只白眼雄果蝇,1只白眼雌果蝇。回答下列相关问题(注:性染色体组成异常的果蝇中;有1条X的果蝇为雄性,有2条X的果蝇为雌性。):(1)请在答题卡的方框内写出题干中果蝇杂交的遗传图解(不考虑白眼子代雌果蝇) _(2)对于子代中白眼雌果蝇的存在,请给予三种可能的可遗传变异类型及白眼雌果蝇存在的详细解释变异类型:_,解释:_。变异类型:_,解释:_。变异类
19、型:_,解释:_。【答案】 (1). (2). 基因突变 (3). 亲本雄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XW突变成Xw,雄配子Xw与雌配子Xw结合并发育成白眼雌果蝇 (4). 染色体数目变异 (5). 亲本雌果蝇减数分裂时X与X染色体未分离,产生含有XwXw的卵细胞,该配子与含Y的精子结合并发育成白眼雌果蝇 (6). 染色体结构变异 (7). X染色体上缺失W基因的精子与雌配子Xw结合并发育成白眼雌果蝇【解析】试题分析:依题意准确定位亲本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据此依据伴性遗传和分离定律的知识写出相关的遗传图解。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
20、之间的组合,因此该对亲本果蝇交配产生的1只白眼雌果蝇,不可能来自基因重组,而应来自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在此基础上,结合亲本果蝇的基因型即可分析该例白眼雌果蝇出现的可能原因。(1)依题意可知: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wXw, 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WY。在书写二者交配产生后代的遗传图解时,要注意写清楚亲代、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亲代产生的配子的种类,相关的过程需用箭头连接。详见答案所示。 (2)理论上,白眼雌果蝇(XwXw)与 红眼雄果蝇(XWY)交配,后代雌果蝇均为红眼(XWXw),若出现了1只白眼雌果蝇,则该只白眼雌果蝇出现的原
21、因可能为:基因突变,即亲本雄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XW突变成Xw,雄配子Xw与雌配子Xw结合并发育成白眼雌果蝇。染色体数目变异,即亲本雌果蝇减数分裂时X与X染色体未分离,产生含有XwXw的卵细胞,该卵细胞与含Y的精子结合并发育成白眼雌果蝇。染色体结构变异,即X染色体上缺失W基因的精子与雌配子Xw结合并发育成白眼雌果蝇。11. 以现有大豆品种作为受体材料,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转基因植株,分析其对疫霉根腐病的抗病性,筛选出抗病大豆新株(品)系请据此回答问题:(1)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_,该过程用到的酶有_。(2)在用土壤农杆菌介导时,往往要用_处理土壤农杆菌,使之成为_细胞,然后将它们在缓冲液中混合
22、培养以完成转化过程。(3)抗性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是基因工程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其中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的方法是:_,其个体生物学水平上的检测方法为_。(4)将转基因大豆细胞培养成转基因大豆植株需要运用的生物技术是_,依据的_原理是。【答案】 (1).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2).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3). Ca+(CaCl2溶液) (4). 感受态 (5). 抗原-抗体杂交 (6). 用大豆疫霉菌感染大豆植株,观察其生长状况 (7). 植物组织培养 (8).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培育转基因大豆为载体,考查了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题目比较简单,解题
23、思路是根据题意梳理相关基础知识,然后结合题目内容分析作答即可。(1)基因工程的核心技术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该过程用到的酶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和DNA连接酶。(2)在用土壤农杆菌介导时往往要用Ca2+(CaCl2溶液)处理土壤农杆菌,使之成为感受态细胞,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DNA分子,然后将它们在缓冲液中混合培养完成转化过程。(3)基因工程中,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的方法是抗原-抗体杂交;因为本实验是要培养和筛选抗病大豆新株(品)系,所以个体生物学水平的检测方法为用大豆疫霉菌感染大豆植株,观察其生长状况。(4)转基因大豆细胞培养成转基因大豆植株,需要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