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必背古诗词34篇登飞来峰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09443 上传时间:2025-11-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必背古诗词34篇登飞来峰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0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必背古诗词34篇登飞来峰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0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必背古诗词34篇登飞来峰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注】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2、。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

3、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

4、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

5、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中山大学教授罗常培:王安石在立志改革的同时,也看到儒家顽固派必然会拼死反对。他在诗中把那些顽固派比作“浮云”,认为它虽然可以一时遮掩人们的眼目,终将在历史的长空中消失。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强信念,以后就表现为“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这是一首通过描绘风景来抒写抱负的诗。前两句竭力形容山塔的高耸,然后自然地过渡到后两句,形象地揭示“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反映了作者高瞻远瞩,胸怀宽阔,不是困难,勇于改革的豪迈气魄和坚强意志。天津大学教授刘永生:这是王安石早年的作品。作者登高望远,借景抒怀,表现出积圾进取的精神。诗的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寄情放景,

6、阐发出含蕴有哲理的认识。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这首诗,与唐人王之涣的登鹤雀楼的意思有一些相近的地方。王之涣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欲登之志,而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却又是登上之感。可是两诗的艺术情趣是不同的,登鹳雀楼给人以力量的奋发,鼓舞人们积极向上,而登飞来峰却给人以哲理的深思,激起人们对登棱观感助无穷品味。登飞来峰中写飞来峰的地势高险和极目之辽远的诗句是“ 。 ”。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 ”两句诗,借景抒怀,表达作者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的政治抱负。杜甫在望岳中登临泰山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而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不禁感慨“ ,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理解默写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