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震暮夜却金教材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内容简单。杨震是王密的上司,又是他的恩师。王密在夜晚趁没人时主动送来,带有感恩、谢恩之意,从某一个角度说,也带有人之常情之意。可是,就是这样杨震也是坚决不收。他认为,收受这“十金”天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可见,他是严于律己的典范,他是清正廉洁的楷模,人格高尚,品德高尚。就今天来看,杨震的行为和品德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学习。教学目标 反复吟诵,准确深刻理解杨震却金的教育意义。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够对“高尚”有更多更深的理解,自觉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吟诵,准确深刻理解杨震却金的教育意义。古今译文对照,理解古今不同的词意。教学构思
2、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或者教师范读、领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对照译文,读懂意思。先自己读,读不懂的地方小组交流,再把问题集中起来,全班交流。接着配乐朗读课文(古文)并指导背诵。最后讨论杨震暮夜却金的意义。教学准备 查找体现古人高风亮节的小故事和有关杨震的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学生学习过程 一、故事导入: 你知道那些古人高风亮节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好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你知道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二、读通文章 1.自读课文 2.范读、领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反复的自由的朗读,读完古文,再读读译文。 三、对照译文,读懂意思 1、先自己读,你读懂了什么
3、?哪些地方读不懂?在书的旁边做批注 2、小组交流,再把问题集中起来。全班交流 3、古文与现代文对照,你发现哪些词的意思不同? 重点指导:却:不接受,推辞。遗:赠与、送给。迁:调任。知:了解、知道。举:举荐、推举。何:怎能。谒:拜见。 4、指名自己试着练习说说故事的内容。 5、讨论、理解杨震的高尚行为,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杨震的高尚行为表现在哪里? 杨震“却”的是什么东西,多少东西?你体会到什么?(他却的是“金”,而且是“十金”,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拒绝接受巨额财产,可见他不爱财,更不贪财,为官廉洁,品德高尚。) 这些重金是怎么来的呢?他为什么不收呢? (“十金”是经他举荐的做了县令的王密“暮夜”
4、而“遗”,也就是说,是王密在夜晚趁没人时主动送来,带有感恩、谢恩之意,从某一个角度说,也带有人之常情之意。可是,就是这样杨震也是坚决不收。他认为,收受这“十金”天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可见,他是严于律己的典范,他是清正廉洁的楷模,人格高尚,品德高尚。)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这个小故事的教育意义。 提示:从做人的角度 从做事的角度 从为官的角度 从对待自己的角度 从品质修养角度 四、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练习读熟;体会品质。 2练习背诵。 五、给小故事换个题目 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自己给文章换个题目。(例:拒贿的故事)作业设计: 1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带颜色的字 1故人知君 2何谓无知
5、 3谒见至夜怀金十金以遗震。 4回迁荆州刺史 5杨震暮夜却金(1了解 2怎能 3拜见 赠与或送给 4调任 5不接受) 2预习尊敬普通人板书设计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杨震暮夜却金 严于律己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
6、”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清正廉洁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