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语交际习作三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学习目标】1.学会辩论,感受辩论的快乐和技巧。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3.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别人的合理的见解。【学习重点】掌握辩论的技巧,学会倾听别人的合理见解。【学习难点】用事实陈述自己的观点,不强词夺理。【学前准备】1.小学生辩论竞赛的录像。(教师)2.搜集阐述自己观点的事例。(学生)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导案学案一、谈话导入,掌握技巧。(用时:10分钟)1.导言: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加入正反两队,并搜集能够阐明自己观点的资料,能把你们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展示一下吗?2.看录像,思考问题。1.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各种资料,互相展
2、示2.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辩论的实况录像。二、小组内交流,整理资料。(用时:5分钟)同学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分小组进行交流。1.各小组把搜集到的资料互相交流,由小组长进行整理。2.根据组员的不同意见,保留有价值的论据。3.小组内达成共识,安排好发言顺序。三、组织辩论,调控现场。(用时:20分钟)1.老师公布辩论的要求:辩论分三个环节,先是依次发言,然后是自由辩论,最后再依次总结发言。2.老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避免出现跑题现象。3.总结:恶意的谎言是欺骗,欺骗就是不道德,不道德就不得人心,不再让人信任 ;善意的谎言,从出发点和结果看都是善良的,都是为了保护对方的情感,维护对方的自尊,是一种人文
3、精神。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要辩证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事物,才能分清是非真相。1.学生分正反双方坐在教室两侧。2.展开辩论。辩论时,说话要文明礼貌,得体大方,机智敏捷而不失幽默。3.组织辩论。四、总结不足,提高技能。(用时:5分钟)1.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2.师生共同评选最佳辩手。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在辩论时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课时 习作【学习目标】1.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的美好品质。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
4、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2.指导学生通过环境、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抒发真情实感。3.认真修改自己或他人的习作。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
5、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学习重点】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事例的选取要具有典型性,如何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学习难点】如何通过环境、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抒发真情实感。【学前准备】1.描写环境、人物语言及心理的美词佳句。(教师)2.通过身边或媒体的报道,搜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例。(学生
6、)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导案学案一、回顾课文,引出课题。(用时:5分钟)1.导言:请你说一说,在这组课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是哪一位,为什么给你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2.板书课题:关爱1.快速浏览第三单元的课文。2.搜集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素材。二、交流人物形象,选择事例。(用时:10分钟)1.引出习作话题。2.组织学生自由交流。3.小结:同学们说的这一幕幕场景真令人感动,是啊,真情就在我们身边,关爱就在我们周围。相信大家都能用手中的笔把这些感人的场面有血有肉地勾勒出来。交流范例。三、指导思路,放笔行文。(用时:20分钟)指导写作思路。1.习作的开头可以先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主要人物。2.把事情的经过介绍得详细具体,是本次习作的重点。在描写事情经过时,我们要适当运用环境描写、人物语言以及心理描写,让习作更充实饱满。3.习作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1.构思。列写作提纲。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写作提纲,提出修改建议。3.下笔成文。四、交流习作,相互修改。(用时:5分钟)指几名同学读一读自己修改的习作。师生共同提出修改建议。同桌或小组之间相互修改习作,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