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新高考全国卷)试卷讲评一、现代文阅读【答案】1D2D3C4示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就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体现了理性思辨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体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5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固本健体才可以消化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
2、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外为中用。【答案】6B7D8文章开篇写出的风景,表现出子胥逃生后的轻松。后听到岸上人的对话,引发子胥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江上渔人的歌声深深触动了子胥,激发了他复仇的愿望、内心的仇恨。当他看到渔人“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的生存状态,又感觉到“柔情”,矛盾的心情始终交织在一起。船靠岸后,子胥仍然没有从矛盾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他感谢渔人能够带给他片刻的内心安宁,帮助“渡过了我的仇恨”但是又说“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暗示子胥“仇恨”之深,复仇愿望之强,“渡过”不等于彻底忘记。9从语
3、言效果上,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彰显冯至“诗化小说”的特点,冯至本是诗人,同是拒剑的渔夫,本文中的渔人并不是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相反本文中渔人眼中的伍子胥,“只是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他也不理解伍子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拒剑后也没有因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自尽,而是对他的话一点也不懂,转身架舟翩然离去,这样,更凸显本文诗意化、散文化的隽永意味。从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其心境平坦,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对比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的子胥,凸显渔夫在散淡隐逸中使伍子胥思想发生的变化由复仇心理到灵魂片刻的安适,江上领会到渔夫的美好
4、“世界”,伍子胥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其至救赎。从主题上,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他选择的是恬淡的人生,伍子胥承受的则是生命的沉重。你选择命运还是命运选择你是个问题。你有选择的权利时你会选择哪个同样是个问题,“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仇恨”是由爱而生的,而复仇又一定有恨,爱恨相生,人在选择命运时又是身不由己的。对比之下,文章主题层次更为丰富了。二、古代诗文阅读【答案】10C11C12A13我们已经两年没有丰收了,现在又要行军几千里去帮助魏国,将要(我)怎么办呢?燕国如果不去救助魏国,魏王屈服秦国而割让土地,把一半的国土送给秦国,秦军一定
5、会离开魏国的。14游说赵国采用的是从赵国的利益出发,晓以利害的策略。游说燕国,采用的是威胁的策略。【答案】15A16珍惜美好,执着追求。作者对“无边春色”执着追寻,一个“苦”字体现出对美好事物美好景色的执着追求。积极态度,重视劳动。“祈麦祈蚕”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怀有积极乐观态度,重视劳动生产的重要表现。遵守孝道,各安其所。“翁”“子”“孙”之间推行孝道友爱,其乐融融。“商”“贾”“农”各安其所,安守本业,自食其力。17、【答案】(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2)琴瑟友之;钟鼓乐之(3)示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示例: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示例: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示例:江晚
6、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三、语言文字运用【答案】18不解之缘秘而不宣不足为奇19整个团队是按照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20画线部分先通过“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提出问题,从而对问题进行强调,以便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用三个句式相同的分句“意味着”来回答这一问题,内容清晰,层次严谨。由三个“意味着”构成的排比句,内容丰富,每个分句表述一个层次的内容;结构整齐;语气贯通,程度加深;感染力强。表现出栾恩杰科研决心之坚定。【答案】21A22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还会损害健康体重会反弹四、写作【参考立意】做一题会一题一题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