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04075 上传时间:2025-11-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饮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2).鉴赏诗歌。 (3)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教学方法读讲赏评练的方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

2、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

3、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职官回乡,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很大影响。三、赏析诗歌1、

4、诗文朗读2、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

5、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4、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四、问题探究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民主协商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远是正确的选择。“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

6、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与结庐人境超脱尘世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

7、名,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4、最后两句的理解本诗的主旨句,抒怀。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

8、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五、指导背诵六、课堂练习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七、小结拓展 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八、布置作业背会并抄写饮酒板书设计:饮酒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