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素养评价(五)(第五章)(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A.B.C.D.2.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B.整体性C.差异性D.开放性【解析】1选A,2选B。第1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第2题,图示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的
2、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导致整个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雪莲是新疆的著名特产,生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碛砾石滩中,种子在0 发芽,35 生长,幼苗能够抵御-21 的低温,1525 生长旺盛,以天山所产最多,质亦最佳。可作药用,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1996年中国已将天山雪莲列为二级保护植物。下图是“天山自然带谱垂直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3.影响天山南北坡自然带谱种类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B.风向C.海拔D.坡度4.天山雪莲最可能的分布区在()A.高山冰雪带B.高山草甸带C.山地草甸草原带D.云杉林带【解析】3选B,4选B。第3题,
3、图中显示天山北坡有森林带分布,自然带谱较南坡复杂,说明北坡水分条件较南坡优越。北坡地处潮湿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所以影响天山南北坡自然带谱种类差异的主导因素是风向。第4题,因为雪莲生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碛砾石滩中,而雪线以上常年冰雪覆盖,温度在0 以下,雪莲难以生长,所以是生长于雪线下方的高山草甸带。明代以来,中国气候转寒,红驼悄然出现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边境间的荒漠草原上。红驼食性广杂,主要啃食荒漠中的梭梭草、骆驼刺等盐地沙生植物的嫩枝,它属游走性动物,吃一顿要走几十千米,其粪便散落在荒漠中,能起到改善土壤、促进沙生植物生长的作用。阅读材料和“我国红驼分布图”,完成57题。
4、5.明代以来,引起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地理要素是()A.生物 B.土壤 C.气候 D.水文6.下列关于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气候转寒,蒸发旺盛,植被减少B.荒漠降水稀少,骆驼刺根系浅C.红驼啃食沙漠植物,使气候变干D.驼粪为草原土壤提供了有机质7.造成红驼分布区与同纬度沿海地区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B.水分C.海拔 D.太阳辐射【解析】5选C,6选D,7选B。第5题,由材料“明代以来,中国气候转寒”可看出,明代以来,引起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地理要素是气候。第6题,气候转寒,气温降低,蒸发减弱;荒漠降水稀少,骆驼刺为吸收地下水,根系较深;红驼啃食沙漠植
5、物,可能造成土地荒漠化,不会使气候变干;驼粪为草原土壤提供了有机质。 第7题,红驼分布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同纬度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降水多,两地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读“某地区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810题。8.引起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 B.水文C.气候D.生物9.图示各自然要素统一的演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独特性B.区域性C.差异性D.整体性10.阶段山脉东西两侧植被的差异体现了()A.地方性分异规律B.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解析】8选A,9选D,10选A。第8题,从到阶段,岩层受挤压逐渐隆起形成背斜
6、山,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水汽深入内陆,导致该地区大陆东部地区从原来的森林植被逐渐退化为草地、荒漠。岩层引起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地形。第9题,图示中地形出现变化后,导致气候发生变化,进而植被发生改变。这说明自然环境其中一要素改变后,导致其他要素随之发生改变,进而到达另外一种平衡状态,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10题,阶段山脉东西两侧植被出现了差异。西部为森林东部以荒漠为主,这是西侧山地阻挡来自海洋的水汽后,山地东侧降水减少而形成的,这是地形导致的地方性分异规律。(2020德州模拟)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读图,回答11、12题。11.对上图所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
7、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沿X方向热量增加B.沿X方向降水增加C.沿Y方向热量增加D.沿Y方向降水增加12.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A.热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B.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热带雨林温带落叶阔叶林D.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解析】11选D,12选A。第11题,本题考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依据图示自然植被的分异状况可以判断: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第12题,与热带荒漠相比,甲所在区域降水增多,热量相差不大,故为热带草原;同理,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森林界线简称林线,指高纬度或高山地区,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 以下)、降水等条件影响下森林分布的最高界
8、线。下表为“我国不同地区林线海拔范围”,据此完成1315题。地区纬度位置海拔(米)天山42N2 800长白山41N2 400四姑娘山(四川)31N4 200色季拉山(西藏林芝)29N4 600玉山(台湾)23N3 40013.影响林线的最主要温度条件是()A.冬温 B.夏温C.积温D.均温14.根据表可知()A.纬度越高,林线越低B.降水越多,林线越高C.同一纬度,降水越多林线越低D.同一纬度,海拔越高林线越低15.西藏林芝的色季拉山是全世界林线最高的山,与此相关的是()A.暖湿气流的影响B.冰雪融水多C.垂直地带性显著 D.太阳辐射强【解析】13选B,14选C,15选A。第13题,由表可知,
9、纬度较低,林线较高,说明热量是影响林线的重要因素。表中显示,天山纬度比长白山高,林线却比长白山高,二者都位于温带,冬温较低,林木生长缓慢,夏季林木生长较快。但夏季时,天山比长白山的昼长,位于大陆内部,夏季的温度更高,导致天山的林线比长白山高,这也说明夏温是影响林线的最主要温度条件。第14题,据表可知,一般情况下,纬度越高,林线越低,但并不是绝对,如天山林线海拔高于长白山;长白山降水多于天山,但林线却低于天山;但同一纬度,热量条件相似的前提下,降水越多林线越低;同一纬度,林线高度与降水关联度更明显。第15题,亚热带、热带的热量差异较小,林木生长的关键性因素是降水条件。西藏林芝位于藏南谷地,谷口敞
10、开,印度洋暖湿气流可以长驱直入在此降下地形雨,导致色季拉山森林茂密,成为全世界林线最高的山。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自然带分布图。(1)珠峰南坡山麓的自然带A是_带 ,自然带C对应的代码是_(高山针叶林带 高寒荒漠带 高山草甸带)。(2)珠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同_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这种变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珠峰南坡自然带比北坡数目多,分析其主要原因。【解析】第(1)题,珠峰南坡山麓面向印度洋,特别是西南季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常绿阔叶林带,C位于高山灌木林带之上,应为高山草甸带。第(2)题,由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自然带分布图
11、可知,该图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变化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热状况的变化。第(3)题,珠穆朗玛峰的北坡山麓位于海拔约4 000米的青藏高原上,而南坡自然带的基带的海拔在2 500米以下,且南坡为向阳坡,因此南坡的自然带较北坡复杂而完整。答案:(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从赤道到两极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水热状况变化很大。(3)南坡山麓的海拔比北坡低,相对高度大;南坡是向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比北坡好。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芬兰位于欧洲北部,约三分之一的国土在北极圈以内。素有“千湖之国”的美称,地理环境南北各具特色,地势北高南低,北部
12、与中部以丘陵为主,南部沿海以平原为主。芬兰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6%,乳畜产品世界闻名。(1)简述芬兰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所体现的主要地域分异规律及判断依据。(2)分析芬兰亚寒带针叶林广泛分布的自然地理原因。【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从气温分布、农业类型等角度推断芬兰的地域分异规律。随着纬度的升高,热量降低,农业生产方式由种植业向林业及狩猎业过渡,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从热量、降水、蒸发等角度分析芬兰亚寒带针叶林广泛分布的自然地理原因。该地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该地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时,多锋面雨,极地东风将北冰洋水汽输入
13、,降水量较大。答案:(1)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随着纬度的升高,热量降低,农业生产方式由种植业向林业及狩猎业过渡。(2)该地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该地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时,多锋面雨,极地东风将北冰洋水汽输入,降水量较大。18.(2020北京高二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2018年8月,北京某中学非洲研学小组从赤道附近出发,沿20E向北行进,途中发现该区域的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变化。图中甲、丙为研学小组成员拍摄的照片。(1)说出甲、丙两地照片反映的自然带类型。(2)判断到达乙地时可能见到的生物景观。(3)结合地表环境整体性的理
14、论,分析丙区域地表景观的成因。(4)概括研学小组到达丁地时应注意的问题。(5)归纳此次研学路线所见景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位于非洲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丙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乙地位于热带草原地区,8月为北半球夏季,草木茂盛,动物繁多。第(3)题,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论,即从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各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第(4)题,读图可知,丁位于地中海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应注意防晒、防暑等。第(5)题,读图可知,图中路线是自南向北
15、的,是随着纬度变化,热量条件发生变化,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答案:(1)热带雨林带;热带荒漠带。(2)草木茂盛,动物繁多。(3)丙区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的影响,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稀少,因而地表河流稀少,地表水缺乏,植被覆盖率低;气候干燥,降水少,植被缺乏,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显著,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在风力作用下,沙漠、戈壁面积不断扩大。(4)防晒、防暑,尊重当地习俗等。(合理即可)(5)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安徽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淮河穿省而过,地形复杂多样,南、北、东、西差异很大。(1)比较图中A、B两地气
16、温差异并分析原因。(2)D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试简述其原因。(3)该省皖南丘陵地区和淮北平原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较大,试从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两方面说明其差异。【解析】第(1)题,根据等温线图可知,A地低于15.5 ,而B地高于16.5 ,故A地气温低于B地。据图结合安徽省的实际地形可知,A地是山区,地势高,气温低。B地为沿江平原,地势低,气温高。第(2)题,D河为淮河,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与淮河流域的地形、气候、水系特点等有关。淮河流域的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流域为季风气候,降水量多且集中,降水年变率大;同时淮河无直接入海通道。第(3)题,皖南丘陵地区和淮北平原区之间有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17、经过,两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地形及气候方面。地形方面:皖南丘陵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淮北平原区以平原为主,起伏较小。气候方面:皖南丘陵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淮北平原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答案:(1)A地气温低于B地。因为A地是山区,地势高,气温低。 B地为沿江平原,地势低,气温高。(2)D河为淮河,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季风气候,降水量多且集中; 季风气候降水年变率大;无直接入海通道。(3)地形方面:皖南丘陵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淮北平原区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气候方面:皖南丘陵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淮北平原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