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7.2 古诗二首3|北师大版 (共15张PPT).ppt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03101 上传时间:2025-11-14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7.2 古诗二首3|北师大版 (共15张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7.2 古诗二首3|北师大版 (共15张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7.2 古诗二首3|北师大版 (共15张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7.2 古诗二首3|北师大版 (共15张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7.2 古诗二首3|北师大版 (共15张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7.2 古诗二首3|北师大版 (共15张PPT).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7.2 古诗二首3|北师大版 (共15张PPT).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7.2 古诗二首3|北师大版 (共15张PPT).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7.2 古诗二首3|北师大版 (共15张PPT).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7.2 古诗二首3|北师大版 (共15张PPT).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7.2 古诗二首3|北师大版 (共15张PPT).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7.2 古诗二首3|北师大版 (共15张PPT).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7.2 古诗二首3|北师大版 (共15张PPT).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7.2 古诗二首3|北师大版 (共15张PPT).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7.2 古诗二首3|北师大版 (共15张PPT).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诗二首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唐代诗人。他少年时并不肯读书,到处游荡,甚至做了乞丐,向人讨饭。直到五十岁,方才归正,努力读书,学做诗人。几年之后就渐受人注意了。他多写边塞战场上的情形和景象。在战争的场面下,同时又顾到征夫的疾苦,少妇的情怀,故能于高壮的风格里,还能呈现哀怨之音,令人读了,觉得悠长有味。背景资料 董大,即董庭兰,是唐代的音乐家。董庭兰,是盛唐开元、天宝间的著名琴师。董庭兰有着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这在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一诗中,有着生动的叙述: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说他在迟速变化中得心应手,旋律住

2、复中都富于表情。董庭兰的琴艺声望很高,在当时广泛受到人们的赞扬,不少文人和他有交往,他编写的谱集,有善赞大夫李翱为之撰写序言。高适在别董大诗中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名句,颇能反映出一代名手誉满天下的盛况。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

3、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背

4、景资料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安西,是唐中

5、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诗文赏析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课后作业 背诵古诗二首。收集送别诗的名句。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