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高一 班 第 组 编号 姓名 小组评价:导学案 老师评价 课堂表现 【教学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革新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预习自学】基 础 知 识 梳 理问题引导读图P4中华农业始祖:尝,找到适合食用的谷物和药草,创制。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一)耕作方式:耕种1生产工具与生活方式(1)商周之前:(石耕)、(耜耕);频繁迁徙。(2)商周:有少量工具。西周时,开始走向。(二)农作物1中国是世界最早培植和的国家, 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2时期,后世农作物多已具备。(三)地位:中国农
2、业独立,自成;奠定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基础。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含义:提高土地,从一年一熟,发展到一年两熟、三熟。条件有哪些?(一)耕作方式: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推广和。2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西汉出现;(2)西汉赵过推广牛耕方法,时推广到珠江流域。3隋唐时期:江东(现江苏)地区出现,耕犁完善,为后世所沿用。(二)耕作技术: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1春秋战国: 法;2西汉:赵过推广 法;3魏晋至今:耕耙耱技术。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三)施肥、灌溉工程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朝漕渠、 渠、龙首渠。2灌溉工具:曹魏,唐朝,宋朝 筒车,明清
3、风力水车。(识图)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一)商周:集体耕作,原因:(1)生产力相对低下: 耕、 耕; (2)生产关系: 制。(二)春秋战国:小农经济逐渐形成。1、形成发展的条件:(1)经济:生产力发展:、推广;生产关系:封建确立(2)政治:封建政府 政策2、小农经济的特点:(1)以为生产的基本单位;(2)男 女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分散性、脆弱性)。(3)自给自足的(封闭性)。3、耕作方式:犁耕,细作。4、小农经济地位和影响1)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2)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有哪些特征?(可以从土地制度
4、、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生产的 基本模式、基本特征、地位方面分析)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疑难阐释】1.重要概念: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征: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自给自足,产品不用于交换;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而不是小农经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自给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换自耕农: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5、,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一般不剥削别人,或者对别人有轻微剥削,或者受别人轻微剥削。其生产通常带有较大程度的自给自足性质.精工细作: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垄作法 :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如果地势较高且比较干旱的田地,就将庄稼种在沟底;地势较低且比较潮湿的田地,就将庄稼种在垄上。来年从新开沟起垄,沟垄互相调换位置,并实现粟麦轮作。西欧直到17世纪在英国才出现此做法,比中国要晚两千多年。代田法:汉武帝末期,搜粟都尉赵过总
6、结了西北地区抗旱斗争经验推广了“代田法”。它是垄作法的发展。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跟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在如法开沟栽种。这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种方法。耕耙耱技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采用耕耙技术。直到今天,我国基本上都是沿用这一耕作技术。耕是指耕地(用犁把土翻松),耙是指用耙子平整土地或将土地犁出沟,耱是将土地表层碾磨成粉末。生产力:指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资料(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管理、科学技术。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
7、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可分为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2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基本结构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其相互关系:农业是基础,是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主要原因,人类生存和进步的物质基础,是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前提,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手工业、商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征1、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 2、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3、基本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4、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5、地位:独立发展,自成体系4、学习延伸:“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影响、经验教训(课本
8、第7页)原因: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科技水平低。利弊及影响:“边际土地”农业经济价值低下,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教训: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预习自测】1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2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3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
9、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重视农业的观念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安土重迁的思想(即留恋故土、不轻易迁徙的思想)A B C D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下列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tio,把粮卖出)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6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
10、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7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在仲春“后率外内命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8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家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秋七月,初税田” “宗庙
11、之牺,为畎亩之勤”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A B C D9.下列各项中,促进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是冶铁技术的进步 封建政府的重视和扶植中外经济的交流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 B C D10.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指出:“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是 A “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B“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C“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 D“且溉且粪,长我禾黍”11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224倍,麦类则为442
1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12有的朝代出现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的现象,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谈到某个朝代的后期“立国于西北而植根于东南”。这个朝代可能是A西汉 B唐代 C北宋 D明代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材料二 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
13、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材料三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部分成就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楼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1) 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1分)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1分)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分)(2)材料二歌词中描述了一幅相对安定的生活情景图,这种生活情景对后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何不利影响?(2分)(3)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
14、在哪些方面?(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我的疑问】 【我的知识树】【经济基础】即社会核心生产力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总和。生产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生产力决定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知识梳理】神农氏、百草、耒耜(lei si)刀耕火种 石器 耒耜 青铜 定居 粟 水稻 西周 发展 体系 利用率 铁犁牛耕 铁农具 牛耕 汉 铁犁牛耕 犁壁 耦犁 东汉 曲辕犁 垄作法 代田法 宋都江堰 汉 白 翻车 筒车 高转 石耕 耜耕 井田 铁器
15、 牛耕 私有制 重农抑商 家庭 男耕女织 自然经济 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 模式 【预习自测】15 DABDB 610 CACBC 1112 BB1解析:题眼:“商代”、“牛耕”。A项“牛骨”不等于“牛耕”,排除;诗经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排除B;孔子学生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排除C;甲骨文是殷商时代文字,“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说明当时可能出现了牛耕,故正确答案选D。4. 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
16、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A、B、C三项。6.A这些工具都不是播种工具。D石器和耜不是铁犁牛耕。8. 本题考查铁制农具的使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说明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出现了私田,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积极劳作,生产积极性比井田制下的农民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政府对私田开始征收赋税;说明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原来用于祭祀的牛用于耕地。说明官府控制手工业,和铁农具的使用没有关系。故选A。9.中外交流有农作物种类的增多如:玉米、马铃薯来自于美洲。10.A、B体现土地的湿度和干燥对产量的影响,D体现施肥和灌溉对农作物的产量的影
17、响。C体现男耕女织,跟精耕细作提供单位产量没关系。12.做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答题。材料中立国于西北说明政治中心在西北,排除C、D。根植于东南说明经济重心在东南,排除A。所以选B。问题引导: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有哪些特征?1)、土地制度: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 2)、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3)、基本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4)、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5)、地位:独立发展,自成体系。2. 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生产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生产关系: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为生存而努力、精耕细作;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国家政策:政府的重农政策【合作探究】(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1分)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1分)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是其出现的原因。(2分)(2)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不利于扩大再生产以及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容易使农民安于现状,缺乏积极进取精神。(2分)(3)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4分,每点1分,任答4点即可)原因:人多地少;(2分)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2分)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2分);(答“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精耕细作”也可给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