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作业: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01668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作业: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作业: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作业: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作业: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作业: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作业: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作业: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作业: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北宋统治者为了“息天下之兵”采取的措施,不包括(D)A“杯酒释兵权”,解除功臣兵权B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C编制禁军,拱卫京师D三分相权,互不统属解析:“息天下之兵”意思是解决战争问题,还天下苍生一个和平的生活环境,选项A、B、C都与战争问题的调兵、统兵相关;三分相权,互不统属与战争问题无关,选项D符合题意。2宋太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C)A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C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D设通判,监督知州解析:设转运使,管理地

2、方财政属于削弱地方割据经济措施,故A错误;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属于军事措施,故B错误;材料中“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的信息说明宋太祖对武官担任地方官存在担忧,为此采用文官管理地方政事,故C正确;设通判,监督知州属于监察机构,不符合题干意思,故D错误。3据学者考证,在北宋一代,枢密院正职共73人,其中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9人;枢密院副职共129人,其中文职出身者108人,武职出身者为21人。这说明北宋时期(B)A武官的执行效率比文官略高B重文轻武政策影响官员的配备C脆弱财政难以支撑军事需要D形成了“文恬武嬉”的执政格局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北宋枢密院长官文职出身者远超过武职出身者,

3、其主要原因是北宋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执行效率”,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财政脆弱”,故C项错误。“文恬武嬉”是指文官安闲自在、武将游荡玩乐,材料中并未涉及,排除D项。4北宋宰相赵普曾向宋太祖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下列措施中体现北宋在经济上“制其钱谷”的是(D)A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设置通判监督知州C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D在地方设置转运使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接受赵普建议削弱藩镇的权力,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故D符合

4、题意;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设置通判监督知州、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属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措施,故A、B、C不合题意。5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当时人们不以从军为荣的主要原因是(B)A宋朝重武轻文 B宋朝重文轻武C从军死伤概率大 D从军收入低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了改变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局面,防止武将专政,割据分裂,北宋开启“偃武兴文”,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宋代士人受到普遍的尊重,各级官员俸禄丰厚,生活十分优裕。宋代的重文轻武的国策在防止割据分裂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以人们不以从军为荣的

5、主要原因是宋朝重文轻武,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6北宋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D)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C兵越多,战斗力越强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解析:A错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消除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利大于弊;B错误,宋代经济仍然繁荣发展;C错误,冗兵反而战斗力低下,临阵多败;D符合题意,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分化事权等办法,造成机构重叠、官员冗滥、兵员过多,财政困难,效率低下。7按照和约,北宋要给辽、西夏岁币。下列对岁币的理解错误的是(B)A促进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B给北宋换来了

6、永久的和平C促进了和约双方的边界贸易D给北宋人民增加了沉重负担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和辽签订澶渊之盟,北宋给辽送岁币。北宋和西夏签订宋夏和议,北宋给西夏送岁币。岁币给北宋带来了较长时间的和平,不是永久的和平,故B理解错误,符合题意;岁币给北宋带来了较长时间的和平,促进了和约双方的边界贸易,也促进了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故A、C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岁币给北宋人民增加了沉重负担,故D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8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A北宋王朝的内部矛盾十分尖锐B北宋王朝十分腐败C变法内容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D变法内容不尽合理解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他

7、们和范仲淹一样,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故A项正确;北宋王朝腐败,没有突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故B项错误;变法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故C、D项错误。9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A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B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C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解析:司马光、蔡京、梁启超对王安石的评价各不相同,主要是受到各自所处的时代的影响,故A项正确;

8、后人的评价不一定就更具有正确性,排除B项;三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共同指出了其变法积极及局限的方面,是对王安石变法的较准确的评价,排除C项;变法只是历史研究的内容之一,并不是核心,排除D项。10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据此可知苏轼(C)A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 B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C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 D与王安石立场根本对立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依据材料可知,苏轼认为商鞅变法导致秦朝快速灭亡,体现了苏轼借评说商鞅变法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C项正确。A项错误,苏轼否定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B项错误,苏轼只看到了商鞅

9、变法的消极影响,评价并不中肯;D项错误,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地主阶级,两者只是政治立场不同,不是根本对立。11宋金议和后双方的分界线是(A)A淮水至大散关一线 B长江至大散关一线C汉水至大散关一线 D黄河至大散关一线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规定南宋向金称臣;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北为金统治区,以南为宋统治区;南宋向金送纳岁币。故选A。12安徽省合肥市有群岳飞后代至今鲜与秦姓通婚。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是(D)A岳飞抗击金军取胜威胁秦桧权力B岳飞抗击金军取胜威胁宋朝统治C岳飞抗击金军中杀死了秦桧D岳飞抗击金军壮志未酬却被宋高宗、秦桧等陷害致死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岳

10、飞后代至今鲜与秦姓通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绍兴九年(1139年),宋高宗、秦桧与金议和,岳飞上表反对,后来宋高宗、秦桧召回岳飞,解除其兵权,不久,被秦桧等人诬陷谋反,被捕下狱,1142年1月被害。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王安石变法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王安石大部分的变法都遭到极大的挫折与障碍,到哲宗即位旧党执政时乃全遭废除。变法是针对时弊的救国大计,然而何以会失败呢?原来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是纯从立法的本身着想,而忽视了执法时在技术上的问题与人事上的障碍。换言之,王安石的变法是偏重于“理想”,而忽略“现实”;

11、王安石的个性执拗,他不愿谋求人事上的谅解与妥协,而一意孤行,导致以往拥护王安石的人也变为反对党,造成众论汹汹,孤军作战的局面。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其富国太着重于开源而忽视节流。对于开源的办法,是想得无所不至,虽然在政府并没有聚敛的意思,但在官吏推行时,出入之际,就是难免不发生聚敛之弊。王安石一味重视变法的理论,而忽视吏法,吏治不良,何以行法?科举的改革与太学三舍法都是一种进步的措施,但颁布三经新义于学府,实乃多此一举。摘编自陈致平中华通史第五卷宋辽金史前编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其根本目的。(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基本原

12、因。答案:(1)背景: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严重;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加深;大官僚大地主势力(保守势力)强大。根本目的:富国强兵,巩固北宋的封建统治。(2)原因:改革指导思想与措施实行的偏差;保守派反对,党争严重;用人不当;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王安石个人因素(一意孤行等)。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从北宋国力、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宋朝政局特点进行阐述;第二小问结合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的目的进行概括。(2)根据材料“忽视了执法时在技术上的问题与人事上的障碍王安石的个性执拗太着重于开源而忽视节流官吏推行时,出入之际,就是重视变法的理论,而忽视吏法,吏治不良颁布三经新义于学府,实乃多此一举”,从改革的指导思

13、想、执行情况、用人、内部矛盾及个人因素进行概括归纳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论述:军事上,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和千方百计压制武人,使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

14、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外交上,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再加上统治阶级“强干弱枝”的思想,对外没有积极加强防御,而是一贯采取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政治上,为了削弱武将的势力,设置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在遇到重大军事、政治问题时意见不一,很难制定有效的决策。社会风气上,“重文轻武”政策使北宋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多数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尚武精神遭到削弱。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弱的局面中。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信息从“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或者“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等提取观点。论证结合宋代社会历史从军事、外交、政治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归纳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