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苏武牧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精读课文,体会文中的人格特征与魅力,学习文章塑造人物和艺术手法。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教学难点:总结文章的表现手法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 让学生讲苏武牧羊的故事。让学生思考苏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苏武牧羊。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讲的是汉朝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是怎样写这个人物的呢?二、明确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2体会苏武身上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爱国
2、情感。三、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忍不拔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3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对单于劝降和北海牧羊的生活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这两部分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而苏武始终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4学生仔细研读单于劝降苏武这部分内容。(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2)学生分别总结苏武的性格特征,再次
3、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四、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2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3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4学生讨论、分析、总结。(1)张胜投降。(2)苏武面对匈奴的奴降始终愉国家的利益为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5教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特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忠贞不二。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6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
4、习,我们重点分析了苏武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
5、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五、课后作业(任选一项)1搜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资料,为他们写一篇小传,要求兼顾历史真实性和文学性,可适当运用苏武牧羊里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字数在600字以上。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
6、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2“假如我是苏武”假如你是苏武,作为汉使出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会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板书计划:苏武牧羊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忍不拔(个性化的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