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诗经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制度的沿革,这种制度是(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井田制度 D.世袭制度2、治国初期的中央王国有资格但无手段控制或管理自身直辖领土之外的任何一片较大地区,于是与各地方首领签署封建契约式协定,以求至少在名义上扩大中央王国的权威。”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京法制 B分封制C皇帝制 D三省六部制3、台湾史学家许倬云在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同的根源一文中说:“战国纷争之际,各国都恪守着天下定予一的信念,他们争
2、论的出发点是如何统一,却不是是否统一。文中的“信念”源自( )A中国人对统一的渴望 B分封制的影响C由西周发展而来的文化认同 D各国统治者变法自强4、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指出:“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家就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这表明当时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B. 地方相对独立C. 国家体制尚未健全 D. 固化家国一体5、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C“修身齐家治国
3、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6、秦朝丞相李斯在峄山的纪功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攻战日作,流血於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秦朝实行(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C什伍连坐制 D焚书坑儒7、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云云。试分析秦始皇封禅的最主要目的是( )。 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 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控制C.给皇权披上神圣外衣,以示皇权至上 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8、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
4、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9、秦始皇构建强大封建王朝时,曾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其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皇帝通过控制郡守和县令任免权,加强中央集权B皇帝可以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C缺乏优秀军事人才可以担此重任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10、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11、
5、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部分土地给列侯,这些列侯( )A归中央直辖 B归王国管辖 C归行省管辖 D归郡管辖12、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13、唐宋时期,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宰相通过,加盖印章,方能成为一道合法的诏令而生效,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会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
6、。这主要说明了( )A.科举制使得官僚参政水平提高 B.君主失去了独裁地位C.三省体制主观上是为了限制君权 D.最高决策程序的制度化14、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在北宋时曾经担任河北路转运使。北宋设立转运使对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保证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B. 使北宋政府有充足的财力议和C. 避免了地方管理的贪污腐败 D. 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15、元朝行省制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它反映了元朝设置行省的直接目的是( )A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B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C消除割据隐患,加强军事控制
7、 D创设行政机构,维护国家统一16、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郡、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设内阁的是()A秦始皇嬴政 B汉武帝刘彻 C唐太宗李世民 D明成祖朱棣17、明代为 皇帝掌管“诏狱”(由皇帝亲自断案的重大刑狱)的锦衣卫,设在洪武门的内右侧,而国家正式司法机构三法司设在较远的皇城西北。这实质上表明 ()A司法审判权力的提升 B中央集权的加强C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D行政效率的提高18、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看出明代的阁臣( )A是位高权重的丞相 B完全剥夺了
8、六部的权力C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D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19、起 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主要反映出 ()A历朝皇帝关注先帝的言行举止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D记注官记载的史料有误不实20、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
9、们展开了讨论。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 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C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对,丙丁错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周)武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故
10、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1)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上述两则材料哪一则是第一手材料?说明你的判断依据。(2)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武王分封的对象与原则。(3)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制度对处理统治者内部关系的共同作用。21、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
11、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正式诞生于我国古代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科举制度的诞生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3)在中国古政治发展史上,中央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创制了不同的管理制度,请列举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氏室属下
12、的庶民也许就是氏室的宗族,否则也是集族而居的。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 -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
13、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三 行省是元代开始设置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的主要历史作用。(不得照抄原文)(3)根据材料三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
14、置行省的积极影响。答案一、选择题1、A2、【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说到的是周王无能力管理自身领土之外的地区,和诸侯签订盟约,让其驻守拱卫王室,扩大周王权威,这符合分封制的特点,正确选项是B项;C项是秦朝时期确立,D项是唐朝时期的;A项是指宗法制,排除。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3、C4、【答案】B【解析】据材料“春秋的诸侯国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地方相对独立,故“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故B项正确;春秋时期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国家体制是否健全的问
15、题,而是说明诸侯国的地位与权力的问题,故C项错误;分封制逐渐瓦解,导致家国一体淡化,故D选错误。故选B。5、C6、【答案】B【解析】材料中“追念乱世,分土建邦”反映了分封制带来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巩固统治,秦朝实行了郡县制。7、【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颂词来看,秦始皇封禅是从维护皇权的角度来显示皇帝的威严,C项最符合题意。8、【答案】C【解析】据题干材料“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说明与秦朝政治制度有关;材料“封建”是指分封制,由此可以判断是秦朝的郡县制加强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故选C。9、B10、【答案】D【解析】“虽死犹存”亦即秦朝对以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完成
16、国家的统一,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朝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11、【答案】D【解析】推恩令实行后,王国土地不断被分割后的列侯只享有食租税的权利,行政权归属当地郡县直接管辖。12、【答案】A【解析】材料认为三省六部制较为科学的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BC未涉及皇权相权矛盾,D项中皇权相权矛盾并不能消除,选择A项。13、D14、D15、【答案】C 【解析】材料未提及牵制地方重臣的问题,故A项错误;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选官渠道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行省制设置主要是为了军事控制,故C项正确;行省制的出现标志着
17、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统一,故D项错误。16、【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信息“内阁大臣”可知是指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朝专制皇权的加强的理解能力。明朝设厂卫等特务机构,目的是加强皇权专制。故选C。18、D19、【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的理解。根据从汉朝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到清朝康熙皇帝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反映出中国古代皇权专制主义不
18、断加强,而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故选B。20、【答案】B【解析】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郡县制战国是已经出现,明成祖时期内阁形成,乙丁错误,选择B项。二、非选择题21、(1)都不是第一手材料。理由:它们都是后人的叙述,并非当时西周时期留下的历史遗迹或者文物、文字记述等。(2)分封对象:先代贵族、功臣、王族。分封原则:被分封的对象具有社会特殊地位和影响力;有利于周王建立和巩固统治。(3)共同作用:协调关系,稳定秩序。21、(1)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于隋炀帝时。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
19、读书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2)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三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23、(1)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制度基础: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2)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3)职能: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力财富上交中央。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元朝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省”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第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