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是谁谈生命教学初设文本分析和教学设想:不止语言优美,也不止有着浓浓的诗韵、诗意,更有首尾相顾的逻辑。四年前初次解读文本我就傻了眼,因为我从来没有发现文字间居然藏着如此般的脉络和联系。所以也就不能仅仅当成一首诗来上。和我们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样,我希望这堂课也能从浪漫走向精确和升华。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2、反复朗读,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感受文中的鲜活形象;揣摩、品味语言,理解生命的本质、规律。3、感受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学重点1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2 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教学难点感知
2、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教学过程:引入:谈“谈生命”今天,谁谈生命,你,我,冰心,还是我们一起呢?(一起谈)所以,就该有一些思考,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有一些思维的碰撞。那么,“生命”是什么,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活着的就叫生命?一、为什么是比喻?冰心是怎么说的呢:“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像什么呢?(一江春水,或一棵小树)这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和生命有着怎样的相似?预计:1、有不可抗拒的力量2、有曲折离奇的遭遇。3、有色彩有馨香。4、有成熟的一天。5、有自己的归宿。(平静地面对)范读,填上:从两个比喻中,我能感受到生命的_。但是冰心却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只能说生
3、命像什么”;为什么“不敢”呢?有什么“不敢说”的?小结:在作者看来任何一个词语都无法形容生命。任何一个词语都可能破坏自己对生命的那种感觉。这是作者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对自己的一种在乎。千万注意:但这里,学生很可能有另一种解释:生命并不是都如此。所以只能说唯美地、浪漫地说“像”,而不想说现实地说“是”。“像什么”,不正是作者诗意的形容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作者说的,是她理想中的、希望中的“生命”,是她所理解的生命“本该有”的样子啊!如果是这样,后面的内容就需要调整了。比如,我们是不是该问问生命还有怎样一种可能?下面则是按部就班的上法这种敬畏和在乎,好像还出现了两次:“然而我不敢说来生
4、,也不敢信来生。”为什么“不敢说”、“不敢信”?(来生是未知的;甚至都不敢说有没有;没有来生就要珍惜此生)但我们有没有注意这个“然而”呢?为什么会用这个“然而”?(虽然不敢说,但还是说了;前面说的就是来生)那么作者是怎样说的呢?读前面的这个文段:“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教师范读)读起来你能感觉到它有个什么特点?(“再”字反复出现)“再”字,能说明什么?(来生是对今生的一种重复;作者希望能够重来)这说明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希望重来?(对此生太满意!所以,我也就不可能奢望)填上:我不敢奢望有来生,更不敢相信来生
5、能够和今生一样的_。(刚才说了,这里用什么词都不合适,但作者中却用了一词:美丽)二、比喻为什么是两个?谁能解读这个“美丽”?它是什么意思?预计:美丽的,就是生命中的这些痛苦和欢乐。质疑:“痛苦又何尝不美丽”,为什么?引导:注意课文中的比喻。为什么比喻有两个,而不是一个?能用一个比喻说清的东西,不可能用两个;反过来说,只有用两个,才足以证明:生命是美丽的。痛苦、快乐都是美丽。我们应该从这两个比喻中,寻找那个关于“美丽”的答案。“美丽”这个人间姓名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再读两个比喻。在意读起来的感觉)注意:我在七班这样上,还隐含着一个故事那就是元旦前的那次汇演后,从七班同学的空间里,我感
6、受到了失败的痛苦。其中,有同学坚信七班是最好的。可是,“失败”和“最好的”之间有什么关联呢?这当然可以安慰自己,当然可以拒绝痛苦,却也跟“痛苦又何尝不美丽”形成了对立这并不是“美丽”的本意。上这一课,也希望引起她们的思考。提示:两个比喻特别强调了什么,有什么共同点?(相似的、反复的,就是作者想要强调的)预计:过程相似:河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经过常变的四时。结局相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追问:1、为什么“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生命中的喜怒哀乐,皆因为视之为偶然;反之,无忧无惧无惊无喜,是因为视之必然)2、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是必然吗?3、但是文中却有一句:“不是每一
7、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是生命。能猜中故事的开头,却猜不中结局,只有到了最后,我们才能坦然接受)小结:到了最后,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是谁是能入海的一江春水,而不是一条春水。是能长大的一棵小树,而不是一颗种子。彻悟之后,我们才能发出一声轻叹哦,原来我的故事竟是这样的三、仅仅是“比喻”吗?延伸说一段自己的体验:曾给学生说过自己参加比赛的经历,这个故事续集则是现在看曾经的自己,觉得无比奇妙:那个人好像不是我,因为我没有那么傻。因为,他是那么的简单,固执,对成功充满了渴望,有着一颗突突跳动的炽热的心这还是我吗?可这难道不是我吗?
8、你看,一次失败痛苦的经历,就让我知道了自己是谁,是怎样的一种人。这是为什么呢?我为什么能够认识自己,当时为什么不能?引入纷纷扰扰,全是身外事。我能够站在一定的距离外来看待我的遭遇了。我是我,遭遇是遭遇。惊浪拍岸,卷起干堆雪。可是,岸仍然是岸,它淡然观望着变幻不定的海洋。周国平(因为我和自己的遭遇保持了距离,因为我成了我自己遭遇的旁观者,因为“我”成了“他”)回到文本:你注意到了吗明明是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但用的却全是“他”,为什么呢?(用了比喻,把自己和人的生命说成了其它事物,这时候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生命;就像傅雷家书里说的,“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这时候,痛苦才成了生命中“美丽”的
9、成全)回到最初的话题:“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为什么不敢直接说?(越想说清越说不清,越急于表达越容易失之冷静,在它面前,我们须保持如此姿态)生命的名字就叫从容,就叫宁静。读一读下面的这首诗:雨后席慕蓉生命其实也可以是一首诗如果你能让我慢慢前行静静盼望搜寻怀带着逐渐加深的暮色经过不可知的泥淖在暗黑的云层里终于流下了泪为所有错过或者并没有错过的相遇生命其实到最后总能成诗在滂沱的雨后我的心灵将更为洁净如果你肯等待所有飘浮不定的云彩到了最后终于都会汇成河流我是谁谈生命教学重设文本分析和教学设想:不止语言优美,也不止有着浓浓的诗韵、诗意,更有首尾相顾的逻辑。而且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冰心
10、甚至都没分段。这与诗歌,可是大相径庭。四年前初次解读文本我就傻了眼,因为我从来没有发现文字间居然藏着如此般的脉络和联系。所以也就不能仅仅当成一首诗来上。和我们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样,我希望这堂课也能从浪漫走向精确和升华。主要观点:冰心谈生命,不似培根谈读书那样是论说式的、总结式的、实证式的,而是寄寓了一位作家对于人生的美好想象。生命,并不都如这两个比喻。所以,只能说唯美地、浪漫地说“像”,而不能够现实地说“是”。“像什么”,不正是作者诗意的形容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作者说的,是她理想中的、希望中的“生命”,是她所理解的生命“本该有”的样子啊!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11、理解文章主旨。2、反复朗读,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感受文中的鲜活形象;揣摩、品味语言,理解生命的本质、规律。3、感受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学重点1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2 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教学难点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教学过程:引入:谈“谈生命”今天,谁谈生命?你,我,冰心,还是我们一起呢?(一起谈)所以,就该有一些思考,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有一些思维的碰撞。那么,“生命”是什么,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活着的就叫生命?冰心是怎么说的呢“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像什么呢?(一江春水,或一棵
12、小树)范读,填上:从两个比喻中,我能感受到生命的_。但冰心为什么要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为什么不敢说“是什么”只能说“像什么”?(有学生说因为每个人对生命的感受是不同的)思考,细说:在你看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像不像生命?预计:1、有不可抗拒的力量2、有曲折离奇的遭遇。3、有色彩有馨香。4、有成熟的一天。5、有永恒的归宿。课堂记录:上课的时候,学生不肯开口。我们就一起读。读到落叶飘零的那一段,有同学说那是成熟。我读的,正是绯红的鲜艳、庄严的灿烂我问成熟是什么意思,她说,就是取得了成果,我说取得了成果,应该感到怎样,她说:骄傲。可是,文中明明写到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
13、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我问,这种“宁静和怡悦”怎样理解?是满足?是没有遗憾?这些词被说出来,又被其他学生否定掉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满足的意义。成功了、拥有了?还是作为一棵树,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这些,还有下文的“一声不响”、“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像我们的生命吗?很多同学是摇头的。(在文中我们确实发现了相似性,却也发现了)引导过程:质疑:你不觉得有问题吗生命都是这样的?尤其是平静地面对死亡。(不够真实;到底是谈生命还是赞生命?)提问:为什么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甚至觉得,那是“光明”的去处。提示:想象极端的情况:什么时候才会有大悲和大喜?结论1:不悲不喜,是因视之为必然。追问
14、: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是必然吗?预计:发现后半部分的议论性的文字。生命还有另一种可能:“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提问: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是”,“不是”,为什么是“不是”?或者,能否换一种说法?(这个知识曾经在上册议论文单元遇见过:否定别人可能产生的偏见)结论2:给我们警醒也给我们选择不是所有生命都如此;到底想成为什么。朗读:读一读这个句子。看看哪些词要强调一下“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注意“都”和“不”)追问:两个比喻谈的是生命吗?(
15、生命的一种可能)那么你的选择是什么呢?(江流?湖泊?)怎样才能成全那种可能?(流动、生长)关联:看看上文的这句话是想强调什么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将此句作个变化,就看得明显了虽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但是,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前后句,其实是一个对比,对比的方式有强调的作用,而它,强调的正是活动生长的重要;我们也可以让学生造个句子,比如,强调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对于“我”的意义)结论3:是活动生长,加添了我们生命的分量。朗读:如果可以,我们希望生命的活动能够像这样读连续的“再”字句。
16、感受“再”字的意义:1、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2、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希望来生,希望生命的运行永不停息)追问:理解作者说的“活动生长”。因为我们人是不可能像江水一样的不可能像小树一样的再读感受:两个比喻。提示:给学生讲一讲“痛苦”中的自我发现(当“我”成了“他”)。关联:纷纷扰扰,全是身外事。我能够站在一定的距离外来看待我的遭遇了。我是我,遭遇是遭遇。惊浪拍岸,卷起干堆雪。可
17、是,岸仍然是岸,它淡然观望着变幻不定的海洋。周国平(因为我和自己的遭遇保持了距离,因为我成了我自己遭遇的旁观者,因为“我”成了“他”)结论4:痛苦和快乐,就是“活动生长”和存在的杰出证据。(傅雷:只有庸人)怀着不淡定的心态,不视获得为必然,努力地争取,才有最深刻的苦乐体验,才能真正地发现生命之美。所以,冰心才会说“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重解:“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为什么“不敢”呢?有什么“不敢说”的?结论5:“是什么”是现实,而“像什么”才是浪漫的追求。“是什么”把生命限定死了,只有“像什么”才能代表着一种可能。而要实现这种可能,就必须奋力追求。余思同样的,为什么冰心“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此生尚且是未知的;与其设想来生不如过好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