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2讲非选择题类型及解题模式1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唐代中期以后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开始崩溃北宋中期开始出现新的城市规划及与之相应的管理制度(两宋都城)在街道上布局虽不甚规整,但在城市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方面则有了长足的发展。汴梁城中间一层为内层,主要分布着中央各官署; 内层中部又有宫城,即大内而同前代相比,变化最大的当属坊墙拆除、临街房舍店铺及娱乐场所的出现。 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材料二万历二十九年,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容中提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明清时期,江南地区
2、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材料三美国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在1871年游历广州时,对广州城市的繁华惊叹不已:“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 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材料一反映出宋朝的城市规划与布局有什么新特点?成因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
3、城市经济发展有什么新现象?这种新现象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广州出现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广州较早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22009年8月16日,“再现共和国脊梁见证国有经济60年影像展”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隆重开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诞生篇(19491959年)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但一穷二白的新中国,难觅丰收的喜悦,难闻机器的轰鸣,恢复国民经济成为第一要务。材料二自强篇(19601969年)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提出召回在华全部苏联专家1390名。
4、给中国经济造成重大损失,这被认为是中苏关系由热转冷的转折性事件。此后,中国勒紧裤腰带毅然走上自强之路。材料三转轨篇(19801989年)这是一段值得缅怀的岁月,中国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国有经济开始了一段承前启后的发展与变革。20世纪80年代,经济建设已奏响了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改革开放成为全民参与的事业。材料四蜕变篇(19901999年)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开启了“春天的故事”中国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为纠正“左”的错误,中共中央对
5、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在管理体制、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经历的“发展与变革”。(4)为什么材料四说“邓小平的方谈讲话再次开启了春天的故事”?3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大庆的日子里,天安门广场竖立起的56根民族团结柱成为节日期间亮丽的风景之一。56根柱子寓意着平等、团结、和谐的56个民族共同支撑着祖国的伟大基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主父偃)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材料二行省是元
6、代开始设置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材料三邓小平曾经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1)材料一中的“上”指哪位皇帝?“上”实行“推恩”有何作用?(2)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归纳行省制的主要特点,分析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影
7、响。(3)材料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意义?(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不同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体现出的共同特点。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横滨出版的杂志开智录发表了一篇题为“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的文章,文章中写道:“压之愈力,则起之愈骤,自然之理。故北部山东、直隶之人民,日唱外人之侮我,上天亦代为不平,当联络民气,共竭腕力,顺天之命,尽人之责,幸则杜绝列强,不幸亦振起国民排外之思想,此义和团之所由作也。”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在义和团的排外主义中表现了“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
8、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对义和团的评价。(2)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的观点进行评论。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开始,政府一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强了国家干预,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材料二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材
9、料三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经济体制基本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建设取得过巨大成就,但是后来社会经济却逐渐丧失了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形成了新的经济体制,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请回答:上述材料能为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调整提供哪些借鉴?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五一六通知”是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反映了毛泽东“文化大革命”发动的主要论点。毛泽东认为:“赫鲁晓夫式的人物,他们现在正睡在我们的身边,彻底揭露那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反动立场,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同时批判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清洗这些人,有些则要
10、调动他们的职务。”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材料二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等人,是靠极“左”思潮和“文化大革命”起家的,在“天下大乱”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反革命集团。他们从批判海瑞罢官开始点火,其后的种种罪恶活动贯穿于“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九一三事件后,他们更加猖狂。中共“十大”后,他们在中央政治局结成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阴谋全面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材料三“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是一场历史性的灾难和倒退。“文化大革命”要否定,反革命活动要批判,但又不能也不应该否定这十年间的一切。毛泽东要对十年内乱负主要责任。从毛泽东一生的业绩来看,他
11、只是“无产阶级政治家犯的错误”。请回答:(1)材料一中,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他对当时党内和国内政治形势的分析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为什么?导致他作出这一判断的国内外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形成“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土壤”是什么?列举“四人帮”的罪恶活动。(3)材料三对“文化大革命”作了怎样的评价?从“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中应当吸取哪些教训?7建国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经曲折,但有几个时期经济发展比较迅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单位:亿元)1952年1956年1957年工业总产值343.3703.6783.9农业总产值483.9582.
12、9604.0工农业总产值827.21286.51387.9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1)特点:宫城居中,打破了坊市界限,临街房舍店铺及娱乐场所出现。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开放、创新。(2)新现象: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影响:出现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思想家,如黄宗羲等;出现重视工商业、主张“工商皆本”的思想。(3)历史现象: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广州社会生活等方面深受西方的影响,出现了西式建筑和中西合
13、璧的建筑。原因:清代闭关锁国后,广州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是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影响;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较早,这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毗邻港澳,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解析第(1)问,特点据材料一中的“内层中部又有宫城坊墙拆除、临街房舍店铺及娱乐场所的出现”等关键信息得出。成因根据材料中宋代都城汴梁及“坊墙拆除”等信息并迁移所学知识归纳。第(2)问有两小问,分别是“新现象”及其对思想界的“影响”。由“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可知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出现。由“机户出资,机
14、工出力”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由此不难回答“新现象”。影响可结合明清时期出现的新思想作答。第(3)问“历史现象”从材料三中提取信息即可得出:由“清式和西式”可得出广州社会生活深受西方文明的冲击,西式建筑和中西融合的建筑出现(先写出总体特点,再写具体表现)。结合模板,“原因”可从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较早)、政治(被迫开放较早)、地理位置、文化(作为唯一对外贸易港口,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等方面思考。2(1)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2)“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3)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形式: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15、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解析本题以“再现共和国脊梁见证国有经济60年影像展”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第(1)问要结合我国在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来作答。第(2)问要结合20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来作答。第(3)问要结合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来概括作答。第(4)问要结合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意义来作答。3(1)汉武帝。分割王国封地,削弱王国势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2)特点:行省是元朝地方常设行政机构;行省官
16、员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权力受中央制约,定期觐见皇帝述职,接受中央监察机构监督;行省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元朝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正式名称对后世影响深远。(3)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4)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可知涉及西汉王国问题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这一措施。据材料一中的“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分析得出答
17、案。第(2)问依据材料二可直接回答主要特点;影响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答题模板和该题的具体情况可知“积极影响”应从直接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深远影响(行省对后世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两方面思考。第(3)问由答题模板可知意义就是积极的影响,从民族团结、和谐交流、共同繁荣等方面回答。第(4)问综合材料涉及的“推恩”“行省”“民族区域自治”,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多民族国家巩固角度归纳共同特点。4(1)指出义和团的“排外主义”,肯定其反侵略的民族精神和勇气。(2)第一种观点:评价是公允和客观的。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背景下,义和团举起反帝斗争的旗帜,是爱国的。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
18、打击了清朝统治,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材料既指出了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又肯定了其历史作用。第二种观点:评价不够客观,不合乎实际。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背景下,义和团虽举起反帝旗帜,但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笼统的排外性及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模糊认识。义和团运动未能挽救民族危亡,也未能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材料过高地评价了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地位,没有揭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第三种观点:评价既有合理之处,又有不足之处。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背景下,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打击了清朝统治,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
19、,是爱国的。但它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笼统的排外性及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模糊认识。材料肯定了义和团的反帝爱国精神,但未能从根本上揭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日唱外人之侮我尽人之责,幸则杜绝列强,不幸亦振起国民排外之思想”以及材料二中的“义和团的排外主义”“其勇锐之气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可知,这两则材料既指出义和团有“盲目排外”的一面,又肯定其有反侵略的民族精神和勇气。第(2)问实际上要求对第(1)问所形成的答案进行评论。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既可以肯定这一观点,也可以否定这一观点,还可以既肯定这一观点
20、的正确之处又指出其不足之处。无论是何种评论,思考时都要结合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背景、斗争目标、历史意义、局限性等,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回答时要结合答题模板:“是什么”你的观点,“为什么”理由,“怎么样”结论。5(1)僵化的经济体制阻碍社会发展,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具体国情出发。(2)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3)不同制度国家的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解析第一步,审清设问。该问要求回答的是“借鉴”(参考别人的做法,自己应该怎么做),知识主体是经济体制,回答问题依据是三则材料。第二步,套用“答题模板”。根据第一种中的(2)侧重于回答要怎么样,另外要从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符合国情、
21、及时调整政策等方面回答。第三步,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材料一可以概括为“美国改变旧体制(自由放任的经济体制),实行新体制(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缓解了经济危机”。材料二可以概括为“苏联长期实施僵化的经济体制,无法摆脱经济困境”。从材料三中可以概括出“中国创新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的结论。6(1)目的:消除混进党、政、军和文化领域各界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不符合。因为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确立,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内外原因:国内方面,是党内“左
22、”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国外方面,我国周边的国际局势趋于紧张,美国扩大侵越战争,中苏关系恶化,毛泽东等对世界战争形势的估计过于严重。(2)“土壤”:极“左”思潮和“文化大革命”这种“天下大乱”的混乱局势。活动:批判海瑞罢官,点燃“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策划上海所谓的“一月革命”的夺权活动,把“文化大革命”推入“全面夺权”的阶段;诬蔑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抗争为“二月逆流”;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周恩来;残暴镇压“四五运动”;朱德、毛泽东逝世,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他们却乘机加紧篡党夺权活动。(3)评价:“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内乱,是一场历史性的灾难和倒退。教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意防止“左”的错误等。7(1)趋势:经济迅速增长。原因:党和国家重视经济调整;制定了“一五”计划,并提前完成;政府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政策。(2)我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连年攀升。原因: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