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假如没有灰尘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本课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对比写法的作用。3.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教学难点体会对比写法的作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这样一些旅行者,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高山,从沙漠到海洋,只要有空气的地方几乎处处都有它们的行踪。这些“小不点儿”总是成群结队地旅行,猜猜它们是谁?(学生:灰尘。)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想想:自己的想法与课文的
2、内容是不是一样?有哪些异同点?2.学生交流。3.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并用“”画出写灰尘特点的句子,用“”画出写灰尘作用的句子。4.学生通过读文完成学习卡。5.全班交流汇报。(1)学习灰尘的特点。(2)学习灰尘的作用。三、品读感悟,拓展思维1.品读诗句。(多媒体出示诗句:“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师】 读一读,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
3、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拂拭”是指掸掉或擦掉灰尘,“勿”是“不要”的意思,“尘埃”就是尘土。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是:从古代到现在,人们总是擦拭灰尘,使物品不沾染尘土。)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
4、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2.感悟道理。“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
5、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师】 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适量的灰尘,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灰尘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又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具有两面性。)四、作业超市,选择练笔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说明方法,从下面的作业中选择一个完成小练笔。作业1:继续以“假如没有灰尘”为题写下去,可以写生活中没有灰尘的害处,要求有科学或生活实践的依据。作业2:以“灰尘的自述”为题,写一篇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