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兰亭集序》教学一体化案1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992253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教学一体化案1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兰亭集序》教学一体化案1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兰亭集序》教学一体化案1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兰亭集序》教学一体化案1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兰亭集序》教学一体化案1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兰亭集序》教学一体化案1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兰亭集序》教学一体化案1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兰亭集序》教学一体化案1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兰亭集序》教学一体化案1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兰亭集序》教学一体化案1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兰亭集序》教学一体化案1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兰亭集序》教学一体化案1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兰亭集序》教学一体化案11.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兰亭集序教学一体化案11兰亭集序教学一体化案【三维目标】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部分词类活用,以及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3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教学设想】1强调课前充分预习,预习要求:反复朗读,运用工具书,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提出疑难问题。2注重学生分组讨论,尊重学生的讨论结

2、果。3第一段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 4第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多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只做适当组织、引导。5确定教学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案】1、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

3、美称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兰亭集序既是佳作,又是名帖,可谓文、书双绝,相得益彰,千古传诵。2、解题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3、给下列加线汉字注音。癸( )丑 会稽( ) 修楔( ) 激湍( ) 觞( ) 4、解释下列加线词。山阴( ) 崇( )山峻岭 映带(

4、) 列坐其次( ) 极( )视听之娱 信( )可乐也 人之相与( ) 或( )取诸( )怀抱 晤言( ) 放浪( ) 形骸( ) 向( )之所论 修短随化( ) 终期( )于尽 若合一契( ) 临( )文嗟悼( ) 不能喻( )之于怀 固( )知 5翻译重点语句,分析句式特点:虽无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6学生齐读课文,思考如下几个问题:(1)“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哪些不同的人生态度?(2)在作者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5、呢?就此作者抒发怎样的人生感慨? 【课间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浙江绍兴的兰渚山是个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二、解题、作者介绍 (根据课前案内容)三、课文朗读1、听读前提醒学生注意:1、读音正确 2、停顿与流畅 3、把握情感 2、古琴曲高山流水配乐的朗读。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最后学生齐读。四、疏通字词句(投影显示)癸(gu)丑 会稽((kuj) 禊(

6、x) 急湍(tun)、流觞(shng)、骋(chng)怀、趣(q)舍、嗟悼(ji)、彭殇(shng)。词语助读: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咸:都,全。已学例句: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士。少、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年少的人、年长的人。茂林修竹。修:长、高。已学例句: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惠风:和风。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极尽,穷尽。信,确实)。引以为流觞曲水。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请一个学生看投影读这些字。五、概括文章三段大意。 第一部分:记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交代作

7、序目的。六、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2整理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七、板书设计兰 亭 集 序 作诗缘曲 兰亭修禊 群贤毕至 作诗情形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成书经过 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本书意义 后之览者 有感于斯第二课时一、导语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兰亭帖无疑是一代表。唐太宗生前太喜爱这帖,死时把它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唐摹本。有人说,兰亭集序只适合作为字帖,文学性、思想性不强。是这样的吗?那我们就再度走进兰亭集序。二、三个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作业)三、词句

8、梳理疑难之处处理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全文共有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感情线索)分三组讨论:2是什么使作者乐呢?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除了写乐,作者还交代了什么?(第一组讨论)人众、景美、事趣、时美、骋怀。(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段共四美俱全,足可乐也。)兰亭盛会的时间、地点、事由。再次朗读第一段,加深体会。3“痛”,是缘何而痛?(第二组讨论)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

9、“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诵第二段的内容,注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4又悲什么呢?(第三组讨论)“一死生”、“齐彭殇”。5理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谓“一死生”“齐彭殇”。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暗含

10、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6第三段作者还交代了什么? 作序目的: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五、设计讨论环节。(一)讨论1: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你认为呢?(以学过的课文为例,如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问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是不是单一的,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蕴于文中的复杂情感。本文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

11、,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二)讨论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为什么?可能的两种观点:(言之有理、有据即可)1、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

12、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2、第二种观点: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

13、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本文第一段,从作者对兰亭盛会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第二段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抒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第三段中批判了“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在玄谈盛行的东晋也是难能可贵的。六、教师小结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

14、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投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七、学生思考关于王羲之的人生观,大家谈了不少自己的见解,下面再请谈谈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而科学的人生观)九、课堂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加深体会)十、作业布置1比较庄子的逍遥游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从文学性与

15、思想性两方面比较)十一、板书设计:享盛会 乐议死生 痛感斯文 悲【课后案】一、课文研读:(一)研读课文第一段:1第1段本段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作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作者的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的?(二)学习课文第二段:1同学看注解,弄懂下列词义,疏通文意:人之相与( ) 茂林修( )竹或( )取诸( )怀抱,晤( )言一室之内或因( )寄所托,放浪( )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 ) 向之所欣( )2翻译重点语句,分析句式特点: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试译本段文字。4学生齐读课

16、文,思考如下几个问题:(1)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哪些不同的人生态度?有何异同?(2)在作者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此作者抒发怎样的人生感慨?在这人生感慨中包含着那些含义?(3)这一节作者的悲叹与上一节的叙事有何联系?(三)学习课文第三段:1学生齐读第3段,识记重点文言词语。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 不能喻( )之于怀虽世殊( )事异 所以( )兴怀 其致( )一也 亦将有感于斯( )文2翻译重点语句,分析句式与词语活用特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3试译本段文字。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并分析作者情感因何而出?(四)分析全文的情感变化1思考:从三段文字中,作者情感的有哪些起伏变化?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怎样的看法?2作者的这种变化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说明理由。二、课外延伸翻译短文王羲之爱鹅中的语句:1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2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第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