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国际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1简述冷战的含义、原因和表现。2简述两极格局形成的时间、特点。3简述冷战发展的表现。4简述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影响。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1)含义: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
2、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战后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为确保东欧国家对苏友好,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3)表现2.两极格局(1)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2)特点: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
3、,也有激烈的冷战对抗。在美苏开展对话的同时,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2多极力量的成长(1)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2)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所导致的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3)中国的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兴起同步进行。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
4、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标志:苏联解体(1)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2)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2影响(1)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2)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主题一二战后的两极格局材料一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一种集权政治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
5、重大责任及任务落到我们头上。杜鲁门1947年在美国国会发表的演说材料二我们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不可能有稳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我们的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的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思考(1)材料一中“两种生活方式”指的是什么?“重大责任及任务落到我们头上”表明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什么?(2)材料二中马歇尔所说“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的含义是什么?他所说的“自由制度”是什么制度?答案:(1)方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目标:遏制社会主义,称霸世界。(2)含义:帮助欧
6、洲恢复战后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制度。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1)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方面的对立。(2)美国把称霸世界道路上的障碍归罪于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苏联对此针锋相对,采取相应政策进行对抗,更加强化了双方的对峙局面。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1)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2)区别:“杜
7、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地反共反苏。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3两极格局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主题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材料一
8、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思考(1)根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欧关系出现什么变化。(2)根据材料二,分析“多元化”社会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多元化”社会出现的原因有
9、哪些。答案:(1)美欧经济竞争激烈。(2)含义:多极化趋势。原因:美国实力的下降;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中国的和平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1)具体原因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强,在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中国的振兴,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2)根本原因:世界经济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1读下图,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及其原因的是(
10、D)19481968年美国政府财政盈亏示意图A马歇尔计划从欧洲吸引援助使美国财政盈余B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局势给美国财政造成赤字C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给美国财政带来了盈余D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给政府造成了赤字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马歇尔计划并非从欧洲吸引援助,而是美国给欧洲提供援助,排除A项;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一次对抗,危机仅持续了13天,不可能给美国的财政造成赤字,排除B项;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是在1969年,而图表截止时间是1968年,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正值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军费开支庞大,给美国造成财政赤字,故选D项。2下图取材
11、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处应填写(C)A罗斯福新政 B“铁幕”演说C马歇尔计划 D欧洲煤钢联营解析:从漫画主题“他终于上道了”可知,美国用纳税人的钱帮助欧洲逐渐实现了“自立”,结合所学知识,与此相关的是马歇尔计划,故选C项。罗斯福新政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A项错误;“铁幕”演说针对的是苏联共产主义,B项错误;欧洲煤钢联营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D项时间与题中时间“1949年”不符。3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D)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
12、发展解析:结合材料可知,苏联的经济建设令西方国家瞠目结舌,D项正确;A项错在“苏俄”,排除;20世纪30年代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B项错误,排除;C项与漫画反映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4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联合国成立 不结盟运动兴起A B C 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冷战开始,美苏
13、由战时的盟友变为竞争对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均与冷战有关,故符合题意。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但与冷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排除。因此正确选项为A。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D)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该演唱家巡演的主要区域是非洲而不是美国国内,排除A项;B项,
14、巡演与展示经济实力关系不大,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排除。D项正确,两极对峙时期,亚非拉地区作为中间地带是美苏两国争夺的对象,美国政府资助黑人演唱家巡演是为了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增强亚非拉地区人民对美国的认同感,以应对苏联在中间地带与美国的争夺。6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A)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B两极格局的瓦解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D全球化进程加快解析:由材料信息“1990年”“西德和东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5、,当时两极格局依然存在,A项正确,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西德和东德”“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可知,德国当时还没有统一,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全球化进程加快”,排除D。7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解析:结合题意可知,20世纪末对世界经济作出贡献的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这表明世界旧的经济秩序受到冲击,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并非材料表述的中心意思,排除B、D两项;二战后亚非拉国家已经加入世界体系,C项错误,排除。8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C)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明确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因素。两极格局的确立是战后美苏力量增长的结果,解体是美苏力量削弱、其他力量增长冲击的结果,即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是世界各国力量消长变化的结果,因此选C。A、B、D表述与史实不符,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