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天地八第1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本单元的重点词句和关于危急时刻的四字词语。2.仿写句子,学习从几个方面描写情况的危急。学习重、难点:积累词语。学习过程:一、 摘录笔记1.展示摘录笔记。2.听写词语。二、读一读1.熟读词语。2.理解词语的意思。3.选词造句。三、读一读,仿写句子。1.熟读句子。2.读学习伙伴的提示语,并体会从几个方面描写情况的危急。3.仿写句子。语文天地八第2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拓展阅读鸡毛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海娃的机智勇敢。2.通过调查,讨论,明白在危急时刻最需要的精神和品质。学习重、难点:学习在危急时刻最需要的精神和品质。学习过程:一、学习鸡毛信1.提出要求,引导初读
2、。快速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海娃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情节?2.引导全班交流。(1)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长海娃克服重重困难,把一封鸡毛信送给游机队并配合游机队消灭敌人的故事。)(2)默读课文,思考:海娃送信一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3)海娃是个怎样的孩子?(机智勇敢可爱的确孩子)(4)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情节?让学生充分地说,能说出理由即可3.拓展延伸采用讲故事比赛的方法,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好。也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广泛搜集整理表现小英雄的故事。二、畅所欲言1.调查身边的紧急救护设施、设备。2.小组讨论:在危急时刻,你认为什么品质最重
3、要?为什么?3.观看一段视频,评价剧中人物在危急时刻的各种表现。语文天地八第3课时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回忆生活,体会习作的真实冲动,感受素材来源于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2通过习作,让学生掌握设身处地地抓住重点场景,进行事件场面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特别是他们的心理、表现,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详略分明。学习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场面描写、人物描写,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详略分明。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感知危急1.师述:学习了危急时刻这个单元,能谈谈你”对危急时刻“的理解吗?(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知识,再次深入体会“危急时刻”)师小结、过渡: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经常会遇
4、到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你遇到过哪些生死攸关的时刻?(生举例)2.师多媒体播放视频:512汶川大地震、公交车燃火二、联系生活,畅谈感受1.师:看到这样危急的时刻,你的心情怎样?请生谈。2.小组讨论:你在生活中,经历过、看到过、或听到过危急的事情时,你有什么感受?3.请生汇报,师点拨。三、范文引路,指导写法1.分清详略师:你认为要叙述清楚整件事,应该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呢?哪一部分是最主要的内容?生答,师板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重点分析默读“诺曼底”号遇难记1044自然段,批注作者描写了哪些方面。汇报交流。(生谈到时用课件出示相应句子)重点体会以下重点词语:场面描写:一片混乱、汹涌湍急、势
5、不可挡、一窝蜂、你推我攘、猝然而至、不可开交、失魂落魄、井然有序、人物描写:惊恐万状、惊慌失措、大声吼喝、利己主义、舍己救人、巍然屹立、镇定自若对话描写:简短有力拓展延伸:你遇到过的危急事件中,你认为可以用到哪些形容词?生自由说,引导积累。四、明确要求,现场写作1.抓住重点场面,描写人物的心理和人物表现进行现场练写。2.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提示学生直接抓住重点场面。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
6、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板书设计: (题目自拟)开端发展高潮: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对话描写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
7、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结局“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