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见了,亲人学习目标:1. 认识六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硝烟、侦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朝中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4理解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重点难点: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表达特点。课前准备:1.教师钻研教材,确定教学方案,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搜集资料,查字典解决课文部分生词教学流程:一 揭示课题,质疑“亲人”教师直接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指着课题)请大家
2、齐读课题学生读课题教师引导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预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谁?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亲人?是谁跟亲人再见?为什么要再见?)教师将问题写于副板书上,引导全班讨论,解决简单的问题,最后只剩下“志愿军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称作亲人?”这一个问题。二 初读课文,认识亲人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同学们已经预先读过课文,你能把它读正确吗?老师想请四位同学把课文完整地读一遍,应该怎样读?指一生回答,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这篇课文重点写到几位朝鲜亲人,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四名学生读书,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交流(文中重点写到哪几位朝鲜亲人?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梳理板书三研读文段,理解亲人1.教
3、师引导学生思考:志愿军跟哪位亲人告别的情形最打动你的心?简单交流2.学习大娘跟志愿军告别的文段(1)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在旁边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默读、标画,教师巡视,了解学情。(2)交流,相机出示幻灯片: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a)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送打糕”:这么珍贵的打糕是怎样送来的?(指一生)大娘他们送打糕的途中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指两三个学生)同学们再读读这两句话,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吧!(b)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志愿军吃着朝鲜大
4、娘送来的打糕心里面是什麽感受?指一生回答哪个词语最能体现这种感受?交流,理解“雪中送炭”:从字面上看,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指一生)谁还能联系上下文,联系志愿军当时的处境说说你对它的理解?(指一生)教师总结,创设语言情境:是啊同学们,对于饿了三天三夜的志愿军来说,大娘他们送来打糕真像冰天雪地里送来一盆暖人的火,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啊!假如你就是一名志愿军,你会动情地说(指一生读句子)你会深情地说(指一生读句子)继续理解感悟:还有哪些关于大娘的语句令你感动?出示幻灯片: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5、。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你感受到了什么?(指一生谈,读句子)为了志愿军牺牲了自己的小孙孙,这是怎样的一种情谊?(指一生)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志愿军能忘怀吗?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教师引导:是啊!不能忘怀,我想把这句话变一变:“不用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也不能忘怀”同学们说,改得好不好? 学生读句子,教师引导交流(一生即可)请你读一读(评)感情多深哪,请你读(评)太感人了好,你再读,(评)真好,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我们一起读!(3)感情朗读(音乐响起)离别的时刻终于到了,这位朝鲜阿玛尼依依不舍地拉着志愿军的手,她流泪了,志愿军战士
6、也含着眼泪劝阻她。亲爱的同学们,捧起我们的书来,谁愿把整段话读给大家听?(指一生)3.学生自学二、三自然段(1)志愿军与大娘送别的情形确实深深触动了我们的心,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个段落的。引导学生梳理,简单板书:读思诵下面请大家按照这种方法自学二、三自然段其中一段,等会儿我们交流。学生自学,教师巡视(2)交流,相机出示: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抓住刚强引导理解朗读(音乐再次响起)多么慈祥的大娘,多么刚强的小金花,多么了不起的大嫂,他们跟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可是能不能把
7、他们称作亲人呢?交流,完成板书四回顾全文,升华亲人面对这些朝鲜亲人,志愿军舍得离开吗?可是战士们已经登上了回国的列车,他们只能反复地呼唤,出示: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
8、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
9、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谁来读?(指一生)我们一起读!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
10、、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列车还是开动了,战士们只能请求, 再读列车终于载着志愿军远去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心里都在呼喊着,出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读!五布置作业阅读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