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鄂教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97032 上传时间:2025-11-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鄂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鄂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鄂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目的:1.学会8个生字.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学会复述课文. 3.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 4. 体会大陆和台湾血肉相连,两岸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教学重难点:1. 学会复述课文. 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 .2. 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教学时数: 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出示课题,请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武夷山”和“阿里山 ”的地理位置.2.教师介绍,在很久很久以前, 武夷山和阿里山是连在一起

2、的,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动人的传说.二. 整体感知,读通课文。1.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课后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谁? 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 2、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分角色朗读全文,纠正字音.(由于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而本课生字教学字音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字是:蹦、轰 。教学中还要注重几个难写的字形的区别:陷、瀑 等。)3、结合质疑,默读课文,在书上作相关批注;三、深入学习第14自然段4、找出有关句子、小声与同桌交流。5、交流找出的有关句子、小节。(1) 那时,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果子,山下是

3、肥沃的土地.(我从“漫山遍野、肥沃” 感受到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过者丰衣足食的生活,一定很快乐.)(2) 从此,山上的树木死了,小溪没水了, 肥沃的土地也干裂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初步感受花珊为民除妖的品质.(同一个地方,环境完全不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也不一样,都是妖怪做的坏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引出第三句.(3) 花珊看到人们被妖怪还得生活不下去,心理很难过.(4) 于是,她开始苦练本领,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就了高超的射箭本领和一手好刀法.引导学生交流对文字的品读:“ 九九八十一天”说明了时间长。 “终于”表示苦练本领经过了很多磨难,最后成功.师:你们想一想, 花珊是

4、怎样苦练本领?能具体描述当时的情景吗?引导学生想象,发展语言能力.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指导有感情朗读.四、生成新疑。1、 师:读到这儿,你们又有什么想法?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引导学生找出花珊斗争的段落,质疑: 苦练本领后的花珊能除掉这个妖怪吗?2、 看来你们会思考了,想知道这些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花珊除妖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