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1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纲展示考情回顾备考指南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2020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019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的表现及弊端;2018年: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进一步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和新经济政策对苏联经济恢复和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概括“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特征,综合分析“斯大林模式”留下的历史教训。概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措施及结果,认识改革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
2、乔夫改革2018年:戈尔巴乔夫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基础知识填充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国内外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3)内容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4)评价进步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局限性: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背景
3、: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内容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3)作用: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二、“斯大林模式”1表现(1)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发展提供资金。(2)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3)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4)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评价(1)功绩: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
4、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从农民那里拿走太多,扼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学考真题对练1(2020广东学业水平考试)1922年,苏俄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允许农民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这反映了当时苏俄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B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调整经济政策,推行新经济政策,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农民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故B项正确;“
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时期是19181921年,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开始于1930年,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的推行是在新经济政策之后,题干反映的是苏俄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2(2020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这番话描述的对象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自由贸易政策A依据“列宁说”可知,材料述及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24年前。“按照共产主义原则”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和结果相符,故选A项,D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正确的探索,与“错
6、了”不符,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时期开始实施,与材料隐含的时间“1924年之前”不符。3(2019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于()A1917年B1921年C1936年D1945年B1921年 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4(2019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强攻的办法”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
7、林模式”D十月革命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最终失败,故本题选A项。5(2018广东学业水平考试)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之初,大都照搬苏联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是()A偏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B地方工业管理权过大C企业自主权过大D片面发展重工业D苏联经济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地方工业管理权和企业自主权都过小,故本题选D项。6(2018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年),严重缺粮。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A实行余粮征集
8、制B要求农民交粮食税C广泛建立集体农庄D全面开展开荒运动答案A7(2018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有学者认为,苏联的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体制 ()A是斯大林的创举,应长期坚持B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唯一途径C在一定时期适合苏联国情,有一定的合理性D阻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答案C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对象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质极度匮乏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主要内容农业以极低的价格
9、征收农民余粮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贸禁止商品贸易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形式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制废除平均主义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评价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引起工农群众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受到广大工农的欢迎,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相同点都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2.斯大林体制在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1)在经济建设中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在经济建设中要使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3)要注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最新模拟快练1(2020广州学考模拟
10、)苏俄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但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但鱼却属于你们。”农民的不满主要针对()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土地私有化A题干材料反映了苏俄农民对政府掠夺生产资料不满,主要是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为此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B根据题干时间
11、“1921年”和材料“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故本题B项正确。3(2020深圳学考模拟)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为此,苏联()A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创了“斯大林模式”D实行全面私有制C斯大林当政时期,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故C项正确。4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对此
12、理解正确的是()A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B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C苏联的经济体制能为世界发展提供借鉴D苏联政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C材料所述时间为1934年,这时的西方世界正处于大危机中,资本主义世界濒于崩溃,而另一方面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可知,罗曼罗兰希望通过借鉴苏联的经验拯救危机中的西方,从而实现美好未来,故C项正确。5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余粮征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
13、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来,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瞿秋白1920年12月到1922年12月在苏俄考察的记载材料二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材料三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年份项目1913年1920年1925年1925年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农业总产值(%)10067112112畜牧业(%)10072121121粮食(万吨)7.654.5197.24794.7注:此栏是1925年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苏俄
14、实行的经济政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影响。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采取租借制、租让制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3)促进了经济(或农业、畜牧业以及粮食等)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使苏俄找到了一条比较合适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苏联的经济改革基础知识填充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2)内容农业:实行农产品收购制,增加农
15、民收入;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开垦荒地,大规模地种植玉米;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地方,推行“物质利益原则”。(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最终是失败的。(4)失败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等。2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2)内容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自主权。农业:扩大农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3)结果:前期取得了一定效果,后期经济全面滑坡。(4)失
16、败原因: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个人比较保守。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2)内容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对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部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3)结果及成因结果:未取得预期成果,并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成因a改革缺少宏观政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坚持传统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学考真题对练1(2018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关于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从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B建立了社
17、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改革取得了极大成功D对“斯大林模式”有所突破D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故A项错误。苏联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取得成功,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对“斯大林模式”有所突破,故选D项。2(2017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苏联解体时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是()A戈尔巴乔夫B勃列日涅夫C赫鲁晓夫D叶利钦A戈尔巴乔夫在位期间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1991年)的直接原因,故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在位期间(19641982年),苏联还未解体,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在位(19531964年)
18、期间,苏联还未解体,故C项错误;叶利钦是苏联解体后首任俄罗斯总统,故D项错误。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联所进行的改革项目“斯大林模式”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最新模拟快练1(2020佛山学考模拟)赫鲁晓夫统
19、治后期,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的建议,并开始试点,可惜他没来得及做就下台了。这表明苏联政府曾试图()A废除对企业指令性计划B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C放弃中央对企业的控制D加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B赫鲁晓夫“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这说明他开始考虑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以调动工人和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2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勃列日涅夫:“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是()A优先发展农业B实行多党制C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D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D勃列日涅夫改革时
20、期,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故本题D项正确。3(2020中山学考模拟)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粮食产量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19841986年,农产品平均产量增长速度为2.6%,而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进口粮食1.37亿吨,年均进口量为3 430万吨。材料表明()A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B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未达预期C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延续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B依据材料不能推断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故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并没有带来粮食产量
21、的大幅增加,因此未达预期,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彻底否定了“斯大林模式”,不是其延续,也不能反映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C、D两项错误。4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B重点放在农业上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D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而重点放在了农业上,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体制方面,所以A、B、C三项都不是二者的共同点;他们的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总的来说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所以最终成
22、效都不大,答案为D项。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
23、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材料三1985年时,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仅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1)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分别在什么方面?(2)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缺点?共同的不足是什么?答案(1)赫鲁晓夫:农业;勃列日涅夫:重工业;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转向政
24、治改革。(2)缺点: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广种植玉米运动,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勃列日涅夫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人民不满情绪高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实现加快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经济增长率反而下降。共同不足: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体制的僵化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问题。一、选择题1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于是政府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号召,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全盘集体化A根据材料“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
25、危急中”和“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可知当时苏俄处于战争的非常时期,只能实行非常政策,故A项正确。2(2020珠海学考模拟)1918年,苏俄各地区黑麦的生产成本在612卢布/1普特,而国家采购价格约4卢布/1普特,工业制成品价格上涨与战前相比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23倍。这说明()A固定粮食税稳定农产品价格B余粮征集制牺牲农民利益C农民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新经济政策实施效果良好B从材料中农产品成本与国家收购价格的差距,以及工业制成品价格远高于农产品价格可知,苏俄实行的余粮征集制不能保证农产品价格,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故B项正确。3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
26、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A“直接过渡”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尝试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4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C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是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国内战争结
27、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材料中的现象即是反映,针对这种情况,1921年苏俄推行了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经济形势,B项错误,C项正确。D项是斯大林推广的,错误。51925年苏联“私人资本在其作用相对降低的情况下有了绝对增长农村富农经济随着农村分化的加剧而日益增长;城市新资产阶级也在日益增长”。这一系列增长的政策因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农业集体化B根据时间“1925年”“私人资本”可知这时苏联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故本题选B项。6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
28、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他()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B允许自由贸易C实施计划经济D实行自由放任B材料体现了列宁重视商业,主张由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掌握”“指导”“控制”商业,为此列宁主张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向社会主义过渡。7下图为1922年与1925年苏联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对比图,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程度的提高D“斯大林模式”的实施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181920年实行,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
29、施是在19211928年,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的实施要晚于1925年,故D项错误。8(2020珠海学考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按照五年计划组织经济建设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十月革命后苏俄面对国内战争的特殊环境而实施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苏俄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资本主义,从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
30、划,并于1932年提前完成,而此时西方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中,与材料意思相符,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是20世纪50年代为了摆脱“斯大林模式”所作出的改革。9斯大林执政时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优先发展()A农业B商业C重工业D轻工业C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故选C项。10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高尔基汽车厂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援建,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这表明()A苏联工业化得到西方国家支持B苏联利用西方资源推进工业化C西方与苏联双方意识形态趋同D苏联的经济体制发生根本变化B根据材料“20世纪
31、30年代,苏联的高尔基汽车厂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援建,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可知,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充分地利用了西方的技术、管理和人才等资源,故B项正确。11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苏联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低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D斯大林经济模式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众多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轻工业,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对农民和农村索取太多。1
32、2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这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B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由单纯的市场调节造成的,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指令性的经济计划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13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苏联农业的主要困难还是来自莫斯科的极度控制,苏联官员告诉农民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少肥料,何时收割。”这反映了“斯大林模式”()A全面实行余粮征集制B放弃工业化发展之路C优先发展农村和农业D过度强调指令
33、性计划D根据题干材料“苏联农业的主要困难还是来自莫斯科的极度控制”可知,“斯大林模式”过度强调政府的指令性计划,故D项正确;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执政时期实行的,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手工业,故B、C两项错误。14(2020江门学考模拟)苏联国民经济中写道:1949年,当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的同时,而全国人均不到一双皮鞋。该描述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苏联成为军事强国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苏联人民抵制享乐D苏联实现了工业化B材料中“原子弹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与“全国人均不到一双皮鞋”这两个现象的极
34、大反差反映出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实质上体现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B项正确。15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玉米运动”,主观目的是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观结果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主要原因是()A违背自然规律B没有考虑农民利益C改革重点不在农业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A赫鲁晓夫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导致粮食大量减产,A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注重考虑农民利益,B、C两项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16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
35、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这一措施()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B企业职工可以自由择业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C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材料中的措施就是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C项正确;A项没有实现;B项与材料无关;D项经济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只是一定程度上放松管理。17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表。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社会总产值7.46.34.2国民收入7.85.74.3工业总产值8.57.44
36、.4农业总产值3.92.51.7基建投资7.36.73.7据上表可知,此时的苏联()A政治体制逐渐完善B农业增长速度加快C经济增长速度放慢D优先发展了轻工业C根据图表反映的信息在19661980年苏联各项经济指标都是下降的,体现了当时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故C项正确。18(2020汕头学考模拟)“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这一改革导致苏联()A国民经济迅速好转B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C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国内局势失控并最终解体D由材料“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说明这一改革导致苏联解体,由此可
37、知该改革为戈尔巴乔夫改革,故D项正确。19下图所示的是某一期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这一期周刊最有可能出版于()A1949年B1955年C1985年D1991年D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在19851991年,故A、B项错误;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总书记,才开始改革,不符合题干要求,故C项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与题干中的“他现在已经是一个没有国家的人了”相符,故D项正确。20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38、D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很多弊端,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1)材料一
39、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列宁从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到主张发展商业,结合教材可知,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第(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可得出两者过渡方式的改变,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两方面比较两者的变化。第(3)问,从国情、市场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等角度分析概括。答案(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
40、生产力。调整: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决定东部大开发,以党的名义号召全国青年向荒地进军,一哄而上,掀起了苏联历史上有名的“开垦处女地运动”。由于选择优先发展农业不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
41、。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苏共承认这个时期农业政策有错误,开垦运动得以停止。材料二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材料三下表为1981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年份19811985198619891990社会总产值3.31.82国民收入3.21.04劳动生产率3.13(1)根据材料,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2)观察图表,19681973年,苏联的GDP平均增长率有何特点?当时,掌权的是哪位领导人?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发展经济?(3)材料三中,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
42、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出哪些启示?解析第(1)问,“不良后果”从材料一中得出,即“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而“评价”则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第(2)问,增长率的特点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是迅速增长;其他两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注意抓住时间1990年,此时为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启示”言之有理即可,可从改革要从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方面作答。答案(1)后果:粮食生产没有增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评价: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2)特点: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措施: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3)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启示:改革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要注意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