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人教新课标.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96875 上传时间:2025-11-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人教新课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人教新课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人教新课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人教新课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写词语。 2.给带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1)疾步( )疾:A.有病;身体不舒服;B.痛恨;C.快,迅速。(2)叹息( )息:A.呼吸时进出的气;B.停止;C.消息。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缓黑( ) 幸福( ) 消失( )青定( ) 绝望( ) 清楚( )4.多音字组词。( ) ( )颤 模( ) ( )5.指出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1)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2)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3)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6.按要求改写句子。(1)阿曼达和他的同学被父亲从废墟中救了出来。(改为“把”字句)_(2)这对了不

2、起的父与子,真令人敬佩。(改为反问句)_7.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填一填。(1)“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这说明了_。(2)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它们各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_8.缩写句子。(1)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_(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_(3)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_9.选词填空。讨论 议论 谈论(1)班会上,老师和同学一起( )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案。(2)这件事究竟谁对谁错,大家( )纷纷。(3)课间,小明

3、、小刚几个人总是在( )昨晚的足球赛。10.阅读文段,完成练习。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咄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1)“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看到阿曼达,父亲应该高兴才对,为什么要“颤抖地说”?_(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两次用到感叹号,读时应该用( )的语气。A.坚定 B.恳求 C.命令(3)“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说说父亲与儿子分别“了不起”在哪儿?_11.课外阅读。吃西瓜前几天,爸爸买了两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晚上,天气闷热,

4、爸爸招呼我和弟弟一起吃西瓜。我和弟弟看着这两个西瓜,就仿佛看到了里面鲜红的瓜瓤。爸爸切开了第一个瓜。啊!是个生的,瓤里微微泛着白色。瓜子也是白嫩的,我和弟弟很失望。可是,爸爸一声不吭,若无其事地切开第二个,啊!鲜红的瓜瓤;又黑又饱满的瓜子,诱人的瓜汁往外渗着,渗着。“吃吧!吃吧。”爸爸把两块瓜推到我和弟弟面前笑着说。弟弟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我也刚要吃,忽然发现爸爸拿起一块生西瓜,咬了一口,嚼了几下,硬咽了下去。这时,爸爸发现我正盯着他,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你吃你的吧,这生瓜也很好吃呀!”这时,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手中小小的一块西瓜突然变重了许多。我又低头咬了一口,可怎么也咽不下去。于是,我放下手

5、中的熟瓜,拿起一块生瓜咬了一大口,尽管清淡无味,我还是把它吃了下去。这件事过去很多天了,我的心却还是甜甜的。从这件小事中,我学到了一种宝贵的东西。(1)给下面词语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闷热( )瓜瓢( )诱人( )硬咽( )(2)用“”画出文中描写“爸爸”语言和动作的句子。(3)选择正确答案,在后面括号里画“”。 “我学到了一种宝贵的东西”,这种东西是 A.西瓜的营养( ) B.父子的情谊( ) C.父亲的疼爱( ) D.团结的力量( )参考答案1.洛杉矾 混乱 昔日 疾步 爆炸2.(1)C (2)A3.明亮 痛苦 出现 否定 希望 模糊4.颤抖 颤栗 模样 模范5.(l)语

6、言描写 (2)动作描写 (3)外貌描写6.(1)父亲把阿曼达和他的同学从废墟中救了出来。(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怎能不令人敬佩?7.(1)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要救出儿子(2)地震后,父亲在废墟旁边说的。 找到儿子后,儿子说的。 为了先救同学们,儿子对父亲说的。8(1)教学楼变成废墟。(2)父与子拥抱。(3)父亲冲向学校。9.(l)讨论 (2)议论 (3)谈论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

7、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8、。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10.(1)父亲此时看到阿曼达还活着,心情非常激动。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A(3)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他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了对儿子的承诺;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他以巨大的精神力量鼓励同学们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以及让同学先出去,舍己为人的精神。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11.(1) (2)略 (3)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