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同步新教材历史中外纲要(上)教案:第3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94991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同步新教材历史中外纲要(上)教案:第3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同步新教材历史中外纲要(上)教案:第3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同步新教材历史中外纲要(上)教案:第3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同步新教材历史中外纲要(上)教案:第3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同步新教材历史中外纲要(上)教案:第3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同步新教材历史中外纲要(上)教案:第3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同步新教材历史中外纲要(上)教案:第3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同步新教材历史中外纲要(上)教案:第3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同步新教材历史中外纲要(上)教案:第3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同步新教材历史中外纲要(上)教案:第3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同步新教材历史中外纲要(上)教案:第3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 标 解 读时 空 坐 标1.结合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2结合北宋初期的社会危机,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3了解宋代同辽、西夏和金的关系,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宋代民族关系的特点。知识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2)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3)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3措施具体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

2、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地方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崇文抑武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4.影响(1)积极影响: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

3、权。(2)消极影响: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知识点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宋辽关系(1)辽的兴起: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2)宋辽战争: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3)宋辽和议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影响: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2宋夏关系(1)宋夏战争:北宋在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的战争中屡战屡败。(2)宋夏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3财政危机(1

4、)原因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2)后果: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知识点三王安石变法1庆历新政(1)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过程: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3)结果: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2王安石变法(1)背景: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2)目的:富国强兵。(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4)内容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

5、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5)影响积极影响: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消极影响: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知识点四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靖康之变”后,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2绍兴和议(1)背景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宋高宗和宰相秦桧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

6、。(2)过程: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3)内容: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3宋金对峙:绍兴和议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1阅读教材P49“雪夜访普图”:宋太祖雪夜走访宰相赵普的目的是什么?提示:筹划统一方略,维护北宋统治。批注:2北宋初,太祖问:“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何故也?”赵普答:“其故非他,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

7、局面?提示:把地方的军权、财政权收归中央。批注:3阅读教材P50“史料阅读”:宋初的措施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台的?“本朝之法”有什么特点?史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有何影响?提示:形势:针对唐朝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治动荡的历史教训或者赵匡胤夺取政权后,为避免“陈桥兵变”的历史重演。特点:重文抑武、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影响:防范了内部动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宋朝的统治。批注:4. 上图是北宋文官出行图,图中官员仪仗、车驾规模巨大,官阶分明,这体现出北宋官僚制度什么特点?提示:重文轻武、官员冗滥的特点。批注:5阅读教材P51“思考点”: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

8、”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提示:有利有弊。(1)利:使边界维持了长久的和平;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弊:增加了财政负担;不利于边防的加强和军队战斗力的提升。 批注:6阅读教材P51“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从中得到什么信息?提示:北宋没有实现大一统,呈现出北宋、辽、西夏相对峙的局面。批注:7阅读教材P51“历史纵横”:依据材料说明北宋实行募兵制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提示:目的: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后果:军队数量猛增,军费开支浩大,财政负担沉重。批注:8阅读教材P52“学思之窗”:上述言论出自变法反对派之口,或有夸大之处

9、,但是否也反映了变法的某些缺陷?提示:材料言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变法的某些缺陷。变法加重了人民负担,引起各阶层的不满;改革方案脱离实际,急于求成,使变法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批注:9阅读教材P53“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 ,从中得到什么信息?提示: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宋、金形成南北对峙局面,但整体上处于相对稳定、和平的状态。批注:思维导图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史料一“自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太平治迹统类史料二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

10、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于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史料三我朝以儒立国,故命宰相读书,用儒臣典狱,以文臣知州,卒成一代文明之治。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卷三太祖幸太学(1)根据史料一,回答赵普“劝上革去其弊”的“弊”指什么?如何解决这一弊端? 提示:弊:藩镇割据之祸。解决:置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转运司管理地方行政、监察和财政。(2)根据史料二分析宋代丞相制度有何变化?提示: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3)根据史料三判断宋代实行什么方针?提示:崇文抑武。(4)根据史料一、二、三,概括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特点,并分析其后果。提示:特点:分化事权、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结果:加强

11、了中央集权,有效防止了地方分裂割据,但也造成北宋中期“三冗”“两积”的局面。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2)分割权力,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边疆战争中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1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削弱相权加强皇权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C从材料来看

12、,北宋的中书省、枢密院和三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削弱了相权,从而加强了君主的权力。2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 60 035人,平均每年约 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A崇文抑武B休养生息C重农抑商D科教兴国A根据材料“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 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可知,这体现了北宋录取文士名额比武士多,重视文士,轻视武士,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故选A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与王安石变法史料一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

13、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宋史卷二八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史料二史料三史料四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摘自宋史王安石传(1)史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给北宋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提示: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14、、阶级矛盾激化、边患危机等导致积贫积弱。(2)史料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反映了变法一出台就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大官僚贵族和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在执行过程中,各地保守派想着办法抵制变法。(3)史料三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王安石变法的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再加上大官僚、大地主等保守派趁天灾兴风作浪,阻挠变法。(4)在朱熹看来,王安石变法为何令人失望?提示: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使社会动荡。1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问题(1)北宋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使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

15、地主兼并。(2)北宋始终面临着辽和西夏的威胁,辽、西夏和北宋之间争战不已,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3)改革派和保守派争执不休,引发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2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根本原因王安石变法是依靠地主阶级、以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统治为根本目的实行的一些改良措施,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不可能进行根本调整,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得不到根本的缓和重要原因一是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二是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3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16、)A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B使北宋摆脱了边疆危机C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D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C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完全说明北宋经济实力的空前增强;一次胜利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了边疆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内部危机。因此A、B、D三项错误,答案选C项。4王安石变法时,青苗法规定“不愿请者,不得抑配”“取息二三分”,以实现“取民之财,还以助民”的目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往往强令民户向政府借贷,且“取息高达六分”,以致“害民如此”。对此现象最佳的理解是()A变法只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无视民众负担B王安石变法的有些法令在制定时考虑不周全C王安石变法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D部分地方官员在实际

17、执行时偏离了法令条文D材料“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往往强令民户向政府借贷害民如此”反映了部分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时偏离了法令条文,故D项正确。忧国忧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史料一河北大学教授王曾瑜:人们常说,宋朝“积贫积弱”。其实,北宋的人力超过唐朝,物力和财力、政府财政收入更大大多于唐朝。但丰厚的财政收入难以负荷冗兵、冗官等支出,而横征暴敛又加重了民贫,这就是积贫。军事无非是客观的实力加之以主观的实力运用。宋朝的综合国力无疑强于辽朝、西夏、金朝等,但因各种因素,实力的运用水平却是劣等的,这就是积弱。宋朝的治国有得分的方面,也有失分的方面。史料二范仲淹是宋代为数不多的忧国忧民的政治家之

18、一。因为他有惠政及民,在饶州离任时,百姓感戴其德,万民空巷相送;他从邓州调任荆南府时,邓州百姓遮道请留,朝廷特准他留任。后调往杭州,邓州百姓在他创建的花洲书院建生祠祀之。及“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忧患意识的现实启示自古及今,忧患意识是历代有识之士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范仲淹作为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其忧国忧民的思想自然成为后人研究的典范。范仲淹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天下的兴亡而殚精竭虑,身体力行。对范仲淹天下观视角中忧患意识的思考能够激起人们安而不忘危,乐而不忘忧的忧患意识,引导人们增强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为善的道德氛围,为

1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提供积极的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5范仲淹在杭州任职时,正逢大饥。他号召富人兴造土木工程,开展宴游活动。官府也翻新粮仓吏舍,日役千人。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下列对范仲淹施政措施的正确认识是()A招民为役以赈饥民B不恤荒政伤耗民力C鼓励消费刺激生产D宴游兴造靡费财政A范仲淹的施政措施包括鼓励民间力量兴造工程、开展宴游和官府翻新粮仓吏舍等,都是为了通过招民为役以赈饥民,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6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危机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D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所以流传此民谣,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故答案为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