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下跟踪检测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与其优越的条件密不可分。据此回答13题。1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广东省西南部B地形崎岖,热量丰富C河流纵横交错,自然条件优越D经济发达,文化落后2下列哪一类型基地不是我国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的()A轻工业基地B商品农业基地C外贸出口基地D棉花生产基地3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优势条件的是()A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丰沛B矿产资源丰富C地理区位优势明显D国家改革开放政策解析:第1题,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地势平坦;热量丰富,降水丰沛;经济发
2、达,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便于接受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第2题,珠江三角洲依靠其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了外向型经济,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本区水热资源丰富,地形平坦,粮食复种指数高,成为我国商品农业基地之一;本区的气候条件不适合大规模发展棉花种植。第3题,本区矿产资源缺乏,是其发展的限制性条件。答案:1.C2.D3.B下图为我国某城市近五年相关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及平均增长率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4据图可推知,该城市()A轻工业所占比重上升B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发展空间较小C批发和零售业可优先培育为主导产业D主导产业发展优势明显5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该城市可采取的措
3、施是()改善环境质量,引进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利用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取代传统产业ABCD6依据城市化的推动因素,该地区城市化模式最接近()A珠三角模式B东北模式C温州模式D苏南模式解析:第4题,皮鞋业是轻工业,从图中看轻工业近五年来增长率最高,说明轻工业所占比重上升,A正确;近五年来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增长率仅小于皮鞋业,发展空间较大,B错;批发和零售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小,不足5%,不可能培育为主导产业,C错;主导产业是石油化工,但近五年增长率最低,优势不明显,D错。第5题,该地区以石油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环境污染严重,应改善环境质量,引进新兴产业,而
4、不是大力发展传统产业;该地区资源丰富,可利用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但新兴产业不一定要取代传统产业。C正确。第6题,从图中看该地区石油化工和石化产品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最大,超过60%,最接近东北模式,B正确;珠三角、温州、苏南地区矿产资源都不丰富。答案:4.A5.C6.B读“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完成78题。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乙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7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8以下对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区属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B乙地区属于开发
5、区驱动型的城市化C甲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D乙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解析:第7题,甲、乙两地区城市化的推动力虽有差异,但都是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第8题,甲地区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是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乙地区以苏南地区为代表,是上海等大城市产业向外扩散导致的城市化。答案:7.D8.A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据此完成910题。9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B城市建设相对滞后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10“城中村”的主要经济活动是()A工商业B农牧业C第一产业D旅游
6、业解析:第9题,产业转移日渐加强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10题,“城中村”是指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答案:9.D10.A(2019天津市河西区质量调查)20072016年间,中国有84座城市出现了“收缩”(下图为部分城市)。这些城市都经历了连续3年或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东北地区的黑点已经连成了带状。有专家认为“收缩”是整个国家城市化的一部分,不一定是坏事。读图完成1112题。11东北地区收缩城市连成带状的原因是()产业结构单一开发时间较晚较高的城镇化率经济面临转型ABCD12应对东北地区城市收缩现象,下列措施最适宜的是()A在城市周围
7、建立卫星城,分散城市职能B优先发展制造业,大力增加劳动就业岗位C规划大量城建项目,建设众多公共设施吸引人口迁入D更新改造闲置废弃地为城市绿地,注重城市内涵发展解析:第11题,东北地区收缩城市多为重工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城市面临经济转型过程,就业出现问题,人口流向外地;东北地区本身城市化率较高,近年来城市化发展慢,没有更多农村户籍人口转入城市,城市出现萎缩;城市收缩与开发的时间无关。选C正确。第12题,城市本身在收缩,在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不合时宜,A错;东北地区城市多为重工业城市,本身以制造业为主,但产业结构单一,并不能增加劳动就业岗位,B错;城市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城市产业特征,规划大量城建
8、项目,建设众多公共设施并不是吸引人口迁入的有效措施,C错;更新改造闲置废弃地为城市绿地,注重城市内涵发展,可能留住人口,D正确。答案:11.C12.D读下图“某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变化图”,回答 1314题。13关于该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正确叙述是()A城市化水平始终低于工业化水平B阶段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C阶段工业化速度快于城市化速度D阶段工业化水平升高,城市化水平降低14阶段,该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为()A农业B工业C采矿业D服务业解析:第13题,读图,横坐标表示城市化水平,纵坐标表示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始终高于工业化水平。阶段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阶段城市化水平升高,工业化水平下降
9、,工业化速度慢于城市化速度。阶段城市化水平升高,工业化水平升高。故选B。第14题,读图,阶段城市化水平升高,城市人口比重升高,说明不可能是农业吸纳劳动力;工业化水平下降,即第二产业比重下降,那么吸引就业的是第三产业,故选D。答案:13.B14.D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社会政治稳定、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成本低、产业配套能力强和现代物流发展快等优势,成为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主阵地。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又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到目前,它已经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升级与转移。(1)简要分析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区位因素。(2)图中A代表的产业是什
10、么?在第一次产业升级与转移中珠江三角洲地区A产业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做好第二次产业升级工作?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背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等。第(1)题,属基础题目,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即可作答,也可按工业区位因素分析思路去总结。第(2)题,对A产业的判断,应弄清珠江三角洲相对于香港的优势。分析得出,当时珠江三角洲劳动力丰富且相对廉价,故A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另外,第一次产业转移珠江三角洲还有土地廉价、政策优惠等优势。第(3)题,经过第一次产业转移,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迅速发
11、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土地紧张、地价上涨、环境污染加剧,矿产、能源短缺等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第(4)题,结合图示,珠江三角洲产业应向欠发达的相邻地区转移,同时要大力发展技术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答案:(1)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市场机制比较完善;工业基础和自然条件好;侨乡。(2)劳动密集型产业。原因:大量廉价劳动力,廉价的土地,优惠的政策。(3)用地紧张,地价上涨;环境污染加剧;矿产、能源短缺。(4)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制造业要逐步向优势明显的周边地区转移;“珠三角”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16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
12、、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的、可持续的协同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面是京津冀地区略图。材料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对京津冀三地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定位。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天津城市的功能定位是构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宜居生态城市。河北省作为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1)京津冀都市圈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请分别从资源、位置、科技等方面谈谈该区域发展的区位优势。(2)城市群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内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京津冀三地如何
13、进行产业分工才能实现优势互补?(3)分析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4)试分析解决京津冀三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解析:第(1)题,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从资源、位置、科技等方面分析即可。第(2)题,结合材料二中三地自身的优势和功能定位分析即可。第(3)题,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减轻环境污染,促进中小城市发展等。第(4)题,针对京津冀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即可。答案:(1)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科研机构众多;经济基础雄厚,经济腹地范围广。(2)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北京充分发
14、挥其人才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天津利用其现代化制造业的基础和天然的港口优势积极发展第二产业;河北应充分利用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众多的优势,积极承接京津两地产业的转移,并积极发展第一产业,为京津两地提供农副产品。(3)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内发展水平差异;缓解区域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减轻京津冀等大城市的城市化问题,促进中小城市发展;增加就业;促进社会发展。(4)适当控制京津人口,加快河北城市化进程,使河北成为京津人口的疏散地;明确三地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调整三地产业结构,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与互补;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促进三地互联互通,加快一体化进程;加强三地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