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二语文雨霖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 内容及解析1. 内容: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2. 解析:目标及解析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解析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二、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以往所学的文言知识三、 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在朗读中品味这
2、首词的意境;小结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教学情景课文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问题1. 播放雨霖铃MTV,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
3、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师生活动:学生探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问题2. 请学生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师生互动:教师点拨问题3. 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那么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冷清秋之景今宵酒醒何处?情景交融伤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设计意图:学会找意像师生互动:学生为主问题4诵读指导-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念去去-要稍重、
4、稍停,拖音(领起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3.再请学生试读4.教师稍做提点再自己示范朗读(下面老师也来尝试一下,力争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体现出来)5.学生听录音朗读(好,我们在独立理解、交流想法的基础上再来听名家朗读,让自己静心凝神的去意会语之精妙、情之精诚。)6.跟读(听了因为不同理解而呈现不同风格的几次朗读后,我相信大家一定发展或完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那么就请带着你
5、新的感悟一起轻声跟读)设计意图:通过熟读这首词,让学生深切体会作者情感师生互动:派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教师指导。 问题5. 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情景交融设计意图: 加深理解师生互动:教师点拨问题6.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设计意图: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师生互动: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目标检测1本词的基调是什么?-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4本词离别可以分几个阶段-离别时,离别后3. 小结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板书:离别中悲痛饯别景-饯别宴-饯别情-饯别景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烟波,暮霭下片,离别后悲愁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伤-杨柳,晓风,残月-虚设,与何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