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年三维 (江苏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第二板块 中国近现代史 跟踪训练题 专题过关高分练(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91704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三维 (江苏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第二板块 中国近现代史 跟踪训练题 专题过关高分练(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年三维 (江苏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第二板块 中国近现代史 跟踪训练题 专题过关高分练(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年三维 (江苏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第二板块 中国近现代史 跟踪训练题 专题过关高分练(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年三维 (江苏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第二板块 中国近现代史 跟踪训练题 专题过关高分练(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年三维 (江苏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第二板块 中国近现代史 跟踪训练题 专题过关高分练(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0年三维 (江苏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第二板块 中国近现代史 跟踪训练题 专题过关高分练(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0年三维 (江苏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第二板块 中国近现代史 跟踪训练题 专题过关高分练(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过关高分练(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时间:45分钟满分:59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阅读某一时期中央人民政府组成表。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数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6位副主席33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56位委员2927政务院4位副总理22政务院15位政务委员69政务院所辖34个委、部(正职)2014A.国共合作下的广州国民政府成立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组织形式C中国共产党联合各方面共同创建新中国D新时期民主协商政治取得了实效解析:选C材料中未涉及国民党,故A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实行三三制,材料中未涉及,故B项错误;共同纲领

2、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以此为指导原则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与材料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新时期与材料中“政务院”的提法不符,故D项错误。2(2019南京盐城一模)195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钱大昕的油画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这一年,人民的选举()A有力地促进“共同纲领”的制定B开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全新阶段C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D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组织基础解析:选D由题干中的“1953年”和“满意的人选出来”,这充分体现了此时新中国政府实施人民民主原则,由人民

3、选举出自己的代表,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结合教材知识可知,这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共同纲领”在1949年已经制定出,故A项错误;B项指的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使得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3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由此说明()A群众参政能力大为提高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广泛建立C人民民主意识显著增强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解析:选C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

4、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说明人民参与的积极性高,反映了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故C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D项应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确立了,故排除A、B、D三项。4(2019常州一中期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A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B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C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D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解析

5、:选D据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权利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故A项错误;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故C项错误。5(2019江苏原创模拟一)邓小平曾经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开创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期C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别D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解析:选D实践是检验真理

6、的唯一标准,邓小平高度肯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是该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故D项正确;A、B两项不属于必然性条件,C项表述过于绝对化,均可排除。62019年1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民族问题致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B1979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C一个中

7、国原则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D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解析:选D依据材料中“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始终是我国政府的既定方针,故D项正确;海峡两岸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故A项错误;1987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故B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台湾的态度,故C项错在“共识”。7(2019江苏原创模拟三)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了“对台九条方针政策”,内容包括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叶剑英的“九条

8、方针”()A标志统一祖国方针的转变B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C是告台湾同胞书的具体化D打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解析:选C材料的时间为“1981年”,显示叶剑英的“九条方针”强调国共合作促进祖国统一,故C项正确;A项是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是邓小平,打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是在1987年,故排除A、B、D三项。8(2019南京学情调研)1983年6月,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也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统一后的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拥有包括立法和党政军系统在内的高

9、度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B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C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D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解析:选A由材料“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可见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故A项正确;由“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可见两岸执政党的合作不限于国共两党,故B项错误;大陆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绝不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故C项错误;外交权只有主权国家才有,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故D项错误。9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

10、残余势力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一边倒”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另起炉灶”解析:选D依据材料中“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说明是“另起炉灶”政策的体现,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10(2019海安中学月考二)“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这就再一次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这次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C万隆会议D第26届联

11、合国大会解析:选A据材料“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为日内瓦会议,主要解决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故A项正确;中国没有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故B项错误;万隆会议不是解决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故C项错误;第26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11虽然美国企图通过它在会议中的“仆从国家”破坏会议,但参加会议的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还有大批“和平中立主义”和接近“和平中立主义”的国家,它们有要求和平、独立,发展本国经济文化的共同愿望。这次会议()A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平解决B促成了印度

12、支那局势缓和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D确立了非集团不结盟原则解析:选C依据“美国企图通过它在会议中的仆从国家破坏会议”,说明美国没有参加,据“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可知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参加的会议,由此判断出这是万隆会议,此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故C项正确;A、B两项都是日内瓦会议,D项是不结盟运动成立大会上确立的原则,故排除A、B、D三项。12(2019南京盐城一模)1955年,中国与埃及签订贸易协定后,中非贸易额由1950年1 214万美元上升到1956年的4 865万美元;中国与缅甸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313万美元增长到1956年的4 032万美元;19

13、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这一贸易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不结盟”外交方针的推行B“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友好C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互补性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外交准则解析:选B题干中的数据反映出中国与缅甸、埃及和非洲的贸易总额在1955年后呈现出迅猛上升的趋势,这种经济联系密切的背后,主要源于双方外交关系的改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加深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导致了题干中现象的出现,故B项正确;“不结盟”是1978年后的外交方针,故A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合;D项

14、表述绝对化。13(2019宿迁青华中学质检)如图是20世纪50年代一场重要国际会议的发起国。关于这场会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经过充分的协商,会议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B中国代表首次倡议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C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D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解析:选A结合50年代,从发起国可以判断是万隆会议,故A项正确;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中印会谈时提出的,故B项错误;“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目标,故C项错误;“首次以五大国之一

15、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国际会议也是日内瓦会议,故D项错误。14阅读下表可知,某一阶段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语态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不同语态所占比例(约数)1960年1月至3月1975年1月至3月1985年1月至3月积极报道0(0%)2(2%)51(14%)消极报道323(95%)81(87%)88(24%)中性报道16(5%)10(11%)224(62%)A.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B新闻媒体的文字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C全面对外开放推动中美关系改善D国策调整促使对美认识趋向理性客观解析:选D1972年尼克松访华,与材料中“1975年1月至3月”“1985年1月至

16、3月”不符,故A项错误;文字风格与材料中“积极报道”不符,故B项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1980年设立特区,与材料中“1975年1月至3月”不符,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中美关系对立,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1972年以后,两国关系正常化,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与材料中“积极和中性报道越来越多,而消极报道越来越少”相符,故D项正确。15(2019南京学情调研)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和政策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下列符合“选项二”的是()战略选项战略重点实现手段选项一大国协调战略处理与大国关系伙伴关系选项二区域整合战略处理与周边关系一体化外交选项三政治联合战略

17、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论坛外交A实行“一边倒”战略B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C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D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解析:选C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体现了区域整合战略,故C项正确;实行“一边倒”战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战略,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体现以联合国为中心的维护世界和平,故B项错误;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符合大国协调战略,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4分)16(2019盐城中学质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是制约中国及亚太地区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之一,其影响极其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西方冷战时期,美国为

18、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日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材料二1977年7月,中共中央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职务,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奠定了新的政治基础,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国共产党内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搞改革开放,必须大胆地向西方学习,引进

19、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而对外开放和引进的重点是美国,这样,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仅是冷战格局中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更是成为保证改革开放路线的关键因素。1978年1月7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国会议员,在交流到台湾问题时表示:解决台湾就是两只手,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力争用右手争取和平方式,用右手大概要力量大一点,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即军事手段。胡晓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19491989)(1)据材料一,概括冷战时期美国对亚太盟友经济援助的目的和影响。(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的“右手方式”在70年代末的实施表现。(2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美关

20、系正常化的实现对中国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得出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据材料一“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得出服务于遏制中国的战略;第二小问,对盟友:据材料“日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得出促进了亚太盟友经济的高增长;对中国:据材料一“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得出导致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

21、对亚太:据材料一“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得出导致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循环的畸形结构,限制了经济的持久增长。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首先围绕“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对中国的影响”这一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结合有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证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答案:(1)目的: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服务于遏制中国的战略。影响:对盟友:促进了亚太盟友经济的高增长;对中国:导致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对亚太:导致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循环的畸形结构,限制了经济的持久增长。(2)表现: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停止炮击金门,倡议两岸直接“三通”。(3)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