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十九)(建议用时:35分钟)1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B海国图志出现了西方的一些政治词汇,如参议院、众议院、总统等,据此可以断定该书对西方政治制度有所涉及,B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A、C两项的结论,排除;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D项排除。2“中体西用”是对中西文化的一种重新审视,企图化解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实现一种中西文化的结合模式。此“模式”(
2、)A有利于引进西方科技B消除了中西文化的差异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D意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A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中体西用”思想有利于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故A项正确;“中体西用”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消除中西文化的差异,故B项错误;动摇了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而非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故C项错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是以不改变封建制度为前提的,故D项错误。3梁启超批评当时某个派别的主张时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一派别的主张是()A实行民主共和B固守原先的封建统
3、治C实行君民共主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由“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可知,该派别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再结合“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可知该派别为洋务派,其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夫西人立国育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该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A学习西方技术B学习西方制度C中体西用精神D全盘西化理论B从材料信息看,早期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用”即科学技术,而且要学习西方的“体”,也即“学堂”“议院”“君民一体”所体现的政治制度
4、。5在中国近代进步思想家中,梁启超以热情宣传和鼓吹西方的法治主义而名噪一时。他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只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这反映了梁启超主张建立()A资产阶段民主共和制B君主立宪制C君主专制制度D贵族共和制B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故选B项。6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D本题为程度型选择题,要抓住关键词“最显著”,比较后从中选出最佳答案。康有为写了新学伪
5、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把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借此宣传维新思想的必要性和合理性。7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说:“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殆不待辨矣。”这表明康有为的主张()A触动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B阐明了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C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D明确了彻底变革政治制度的必要性C本题考查康有为的思想。从材料中来看,康有为提出“稍变祖宗之法”说明他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并未阐明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以及彻底变革政治制度的必要性,故A、B、D三项均错误;他提出变法是为
6、了“守地”,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故C项正确。8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存在人为加工改造的现象,突出表现在将原本属于生物学领域的进化论推演至社会学领域。这样做的目的是()A回应社会主流价值的诉求B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支持C打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D进一步发展完善达尔文的进化论B社会主流价值是传统儒家思想,严复把进化论推演至社会学领域不是回应传统思想,A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把生物学的优胜劣汰引入人类社会,用以说明不进行变法中国将被淘汰,为维新派的制度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故B项正确;打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不是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目的,C项错误;进一步发展完善达尔文的进化论不符合
7、严复所处的时代和个人主张,D项错误。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顽固派咄咄逼人的意识形态进攻面前,本想一意“务实”、厌恶“务虚”的洋务派也不得不面对顽固派的挑战,无法回避必须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冯桂芬在洋务运动发轫之时提出的“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著名论断,成为日后洋务派处理中西文化问题的蓝本。在这一基础上,以曾、左、李和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大员和以冯桂芬、薛福成、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洋务知识分子为提倡西学而不遗余力。终于结晶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不过在起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的主旨却是针对顽固派的诘难、为引进西学辩护、寻找合法性基础的。摘
8、编自雷颐被延误的现代化材料二早在甲午之前,康有为已注意从世界范围来考察和总结中国落后的原因。针对守旧派闭目塞听,驳诘西学之非,他在1888年致洪良品的信中说:“夫中西之本末绝异有二,一曰势,一曰俗,二者既异,不能复以中国之是非绳之也。”“不复以中国之是非”为评判准则,说明他已超越华夏中心主义。通过世界范围内的比较,使康有为等人觉悟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差距,从而才破除了自我中心以及对旧文化的迷信。张昭军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模式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思想主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派相较洋务派,在对待
9、中国文化的态度上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顽固派咄咄逼人的意识形态进攻面前洋务派也不得不面对顽固派的挑战”“以曾、左、李和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大员和以冯桂芬、薛福成、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洋务知识分子为提倡西学而不遗余力”“为引进西学辩护、寻找合法性基础的”概括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二“不复以中国之是非为评判准则,说明他已超越华夏中心主义”“从而才破除了自我中心以及对旧文化的迷信”归纳其主张。第(3)问第一小问,洋务运动西学是手段,维护中国传统思想才是主要目的,而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康有为主张要用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文化,故可以得出变化;第二小问,根据中国时
10、局的变化得出。答案:(1)原因:回应顽固派对洋务派学习西学的攻击;洋务运动中新理论的不断涌现;为学习西学寻找合法性的需要。(2)主张:应以世界性眼光看待中西方文化;破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信。(3)变化:从以遵从传统文化为主体转向了以学习西方文化为主体。原因:洋务运动的破产;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思想文化的进一步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需要。10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
11、结合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A根据“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倡导海洋风气”“只有掌握海权”“制夷”体现出魏源通过掌握海权摆脱民族危机的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他的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统治,B项“发展资本主义”说法错误;魏源的“师夷长技”的思想还是停留在“师技”层面,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11“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这说明王韬主张()A中学为体,西学
12、为用B学习制度,改革强国C武装暴力,革命救国D实业救国,商战富国B王韬作为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不可能是其思想主张,而且材料通篇也没有有关“中体”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可知,王韬认为洋务派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就使清王朝走向独立自强道路的愿望属于舍本逐末和无法实现的愿望,其引申主张即力主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武装暴力”在材料并没有相关体现,而且早期维新派向来不主张暴力革命,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很容易看出,王韬已经明确指出商战富国属于舍本逐末的做法,故D项错误。12康有为在
13、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由此可见,他()A认为变法会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B正确认识到维新变法的群众基础C没有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复杂性D对中国的国情有正确深刻的认识C由材料可知,康有为认为只要皇帝下诏变法,就会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这显然是对变法形势的盲目乐观,没有考虑到群众基础及顽固势力的阻挠等复杂因素,故C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B、D两项均是错误的,故排除。13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
14、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梁启超极力抵制民主革命B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C梁启超主张加强民族融合D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加速B根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初,梁启超就认为应当抛弃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形成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民族观念,这说明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梁启超抵制民主革命的意图或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不等于梁启超主张加强民族融合,故C项错误;文化的近代化有很多种表现,仅梁启超的言论不能说明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加速,故D项错误。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有为认为,孔子学说被误解、歪曲、篡改主要
15、经历了三个阶段:“始误于荀学至拘陋,中乱于刘歆之伪谬,末割于朱子之偏安。”谭嗣同认为,儒家的变质始于荀子,继荀子之后败坏孔学的先后有叔孙通、刘歆、韩愈、程朱。宋恕则认为,自汉以来,儒家实亡,此后的所谓儒学实际上是“阳儒阴法之学”。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康有为把19世纪末中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变法维新的思想、愿望和要求,挂上孔圣人的招牌,把孔子说成是“与时变化”、创立“选举”等制,向望“民主”之“太平”,用自己的观点阐释儒家经典,使人们相信,“变法维新”就是遵循孔子的“立法”,孔子也就成为变法维新的祖师。由于康有为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孔子,奴隶制社会的孔子资产阶级化了。他认识到,与其打倒孔
16、子,反而不如神化孔子,改造孔子,为我所用。“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于是他重搬儒术,利用当时迷信孔子的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拼命神化。万平试论康有为变法维新的体制蓝图(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等维新派关于儒家学说的主要观点。据此指出这一时期维新派对孔子和儒家的态度。(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是如何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孔子。他这样做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观点,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孔子学说被误解、歪曲、篡改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儒家的变质始于荀子”,说明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改造了孔子的学说,使原有的儒学变质了,是
17、以儒家为名,行法家之实;第二小问态度,是指维新派把孔子地位抬高,贬低后来的儒家思想。第(2)问中第一小问说明,是指维新派要实行维新,就把孔子抬了出来,“康有为把19世纪末中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变法维新思想、愿望和要求,挂上孔圣人的招牌”,把孔子打扮成一个改革者,把儒家学说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结合起来;第二小问目的,“孔子也就成了变法维新的祖师”,说明维新派想要托古改制,在孔子的名义之下进行改革;第三小问原因,材料中有“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说明原因主要是借助儒家思想减少变法的阻力,同时又可以在强大的中国社会保守势力面前自保。答案:(1)观点:抨击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篡改了孔子的学说;导致后来的儒家学说严重变质和败坏;汉以后的儒家学说用的是儒家之名,行的是法家之实。态度:尊崇孔子,批判后儒。(2)说明:康有为等把资产阶级的选举、民主等等,都附会到孔子身上;把封建时代的孔子打扮成维新的改革者。目的:托古改制,在孔子的旗号下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理念。原因: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这样做可以减少变法阻力;由于中国社会保守势力强大,这样做还可以维护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