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二)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
2、,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目的要求: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1、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
3、力和计算能力。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2、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具学具:多
4、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 (13分钟)(一)复习旧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二)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节我们将继续对这些内容进行练习。(板书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三)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看到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还有其它的计算方法吗?2、两个以上的同分母分数相加或相减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教材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教材,就能弄明白这些问题)(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自探提示:自学1
5、08页第3、4题,思考以下问题:1、第三题中要求六年级学生人数占几分之几该怎样计算?2、观察第三题的表格,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吗?3、第四题中有几组分母相同的分数?各有几个?请你试着组成不同的算式并进行计算。二、解疑合探(10分钟)1、检查自探效果。(提问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2、遇到疑难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强调: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三、质疑再探 (5分钟)1、学生质疑。教师:通过本节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
6、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预设: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还有其它的计算方法吗?2、两个以上的同分母分数相加或相减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四、运用拓展 (12分钟)(一)我当小老师,学生自编题。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二)补充练习。(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1、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2、从乐乐家出来,向东走千米是街心公园,向西走千米是少年图书馆。从少年图书馆到街心公园的距离是多少千米?从乐乐家到少年图书馆的距离比到街心公园远多少千米?3、在里填入“ ”、“ ”或“=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最简分数,使等式成立。(三)全课总结:1、学生谈学习收获。教师:学习了本节内容你有什么收获?2、教师总结强调。本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数加、减法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相同。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二)分数加、减法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相同。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第 3 页